第07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中最大的骄傲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吕 栋 徐 宁

“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但是心里很兴奋,能参与雷神山医院的援建工作,我感到挺自豪。”正式解除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曾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的张承旭,日前回到位于即墨区蓝村镇的家中。回想起在武汉争分夺秒援建的6天6夜,他的心始终无法平静。

50岁的张承旭年轻时曾是一名门窗安装工,没想到时隔20年,他又重新拾起这门手艺,用在了“雷神山”的建筑工地上。

2月初,张承旭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中建三局下属单位发出“集结令”,组织志愿者前往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脑子里随即萌生去武汉支援建设的念头。“心里肯定还是会害怕,但一想到还有很多病人没地方收治,这个时候能出一份力,我没有理由退缩。”张承旭将想法告诉了家人。

2月7日上午,在家人的支持下,张承旭同青岛另外3位志愿者一起包车去了中建三局下属单位所在地枣庄滕州,第二天早上8点,从四面八方聚齐的援建人员乘坐两个大巴,踏上了前往武汉的“逆行路”。

2月9日早晨到达武汉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大家顾不上沿途的舟车劳顿,立即投入工作。“为了赶工期,第一天一接手工作,就直接干到第二天早晨8点,连续工作6天,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张承旭说:“大家都是来援建的,互相配合得非常好。比如,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安装门窗,只要我喊一声,立即就会有人过来帮忙,大家只想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

“没有喝过一口热水,每一顿饭用5分钟吃完。”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张承旭从各个生活环节里“挤”时间,不断给自己施压,为建设默默奉献力量。由于出发得匆忙,张承旭没有带够厚衣服,深夜的工地寒意袭来,他就把统一分发的一床被子裹在身上御寒,但面颊仍然会冻得通红。

经过近一周的不懈奋战,2月14日凌晨收工后,张承旭带着些许不舍踏上返回滕州的大巴车,在滕州宾馆医学隔离14天后,于2月29日返回青岛。

“在武汉期间,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与家人朋友一直打电话给我,关心我的现状,给我打气鼓励,让我觉得人虽在异乡,心却未曾走远。”张承旭笑着说,“活了大半辈子,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骄傲!”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