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靠什么?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不屈精神,靠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大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忠诚履职、顽强拼搏,举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筑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钢铁长城”。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危难面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党员,我先上”是他们说得最多的话。
医务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将安危置之度外,同“疫魔”奋力搏击。
年逾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农历正月初三就来到武汉,一直战斗在抗疫最前沿。由于多日劳累,他在武汉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护士刘家怡是名“00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负责消毒杀菌工作。她说:“来到岗位,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科研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最快速度完成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病毒毒株等基础性科研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在传染源追踪、药物和疫苗研发、完善更新诊疗方案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疫苗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我们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说。
新闻记者冲上去了,他们忠于职守,奔波在ICU病房、方舱医院、居民社区,报道疫情防控进展和一线感人事迹。
新华社湖北分社女记者廖君一直战斗在武汉抗疫报道一线。“我们必须用铁的意志、铁的行动报道抗击‘疫魔’的战斗。战斗不分男女,只有我们进,疫情才能退。”廖君说,新闻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武器,告诉世界战“疫”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武汉人民共克时艰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从医院到街道,从城市到乡村,构筑起一道道阻击新冠肺炎的铜墙铁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护士朱庭萱是第一批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她说:“每天进入病房前,都会担心自己被感染。但穿上防护服、进入重症病房的那一刻,所有的顾虑都会抛在脑后。此时,病人是最重要的。”
自1月23日以来,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局长张晓红带领1500名民警日夜奋战。“我们驻守了47家医院隔离点,其中在一个方舱医院,6名党员民警主动写了请战书,值守28天不回家。”张晓红说。
武昌区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党委书记彭婧一直坚守在社区防疫第一线。采访中,她的手机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刘阿姨要购买胰岛素,她跑了七八个药店才买到;赵女士需要尿不湿和婴儿奶粉,她马上联系采购。“我的电话号码是公开的,居民找我是对我的信任。”彭婧说:“我也怕感染,但再怕也不能退缩。”
非常时期,无数武汉人成为平凡英雄,携手共克时艰。2月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武汉市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7天时间里,报名人数就超过7万人。目前,已有2.4万余名志愿者上岗,他们用辛勤付出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100米”。
共同铸就坚强后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迅速作出部署,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人、财、物迅速发往前线。
医护人员不足,340多支医疗队逾4.2万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
治疗床位不够,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改造和新建86家定点医院、16家方舱医院,提供6万多张床位,满足不同阶段患者救治床位的需求。
医疗物资紧缺,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协调重点医用材料,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并优先保证湖北供应。截至3月5日,累计向湖北调度防护服530多万件,N95口罩近千万只,调入医疗救治设备38类6.5万台(套)。
生活物资短缺,商务部协调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庆、广西、云南8个省区市,与湖北搭建起9省市联保联供机制平台,确保湖北生活必需品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
与此同时,普通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也弥足珍贵。四川汶川三江镇村民捐出100吨蔬菜,36个小时日夜兼程把蔬菜送到武汉。村民说,汶川大地震后有100多位伤者被送到武汉免费救治,无人死亡,汶川人永远记得这份情谊。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前,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依然面临严峻考验,但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连续多日保持在两位数,这表明疫情防控正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这场正在进行的战“疫”中,湖北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展现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念,终将引领我们赢得这场阻击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