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线“侦察兵”

本报记者 柳 洁

医护人员在“主战场”病房救治患者,技术人员在“敌后方”实验室检测病毒——同样身披“战袍”,同样直面病毒。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检验科主管技师刘博就是一位奋战在“敌后方”的病毒“侦察兵”。他的战场就在寂静的实验室“红区”,他的敌人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孔不入。取自感染科室的鼻咽拭子看上去与棉棒无异,病毒载量却是普通标本几百倍。

每进“红区”,刘博都在心里念叨着每个步骤。唯有眼到、口到、手到,方能万无一失。准备好仪器和试剂,他把标本从传递窗送到下一站——生物安全柜,他将上百个静置着标本的保存管帽一个个打开,一支支排好序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防护镜上雾气蒙蒙,隔着防护镜,刘博的视线渐渐模糊。他尽量抵近观察,耐心操作,不断告诫自己要镇定,因为任何细小差池,都可能浪费一线医护人员辛苦采集的标本,影响医治进程,更会给实验室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核酸提取仪开机、准备试剂、扫码、将保存管排好序列、录入信息系统……一切就绪,开始核酸提取!至此,刘博已进入“红区”2个小时。

漫长等待后,刘博将标本从核酸提取仪中取出,进入下一道关口……一道道看似轻巧的环节,在全套防护设备里面操作起来却如月球探险一般。几个小时下来,刘博早已衣衫湿透。

“侦察”报告为制定“精确制导”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过去一周,刘博和他的检测小组昼夜奋战,完成8批次千余份样本的核酸检测。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