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初“首发”到节奏加快,市场上疫情防控债券已快速增量扩容。Wind数据显示,2月5日至28日,共有162只相关债券发行,计划发行金额合计超1500亿元。根据已披露数据,截至2月26日,实际发行金额已达1397.95亿元。此外,截至2月28日,银行疫情防控专项同业存单发行额也增加至409.3亿元。
从发行方披露的发债募资用途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受疫情影响而经营困难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抗“疫”一线企业生产、经销、运输抗疫药品、用具等物资;为抗击疫情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贷款。而在非金融债募资用途中,“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占相当大比例,在近百只债券披露的募资用途中都包括偿还债务。
疫情防控债券发行提速离不开政策力挺。2月初,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改委、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相继出台疫情防控期间债券融资规定。首先,针对募资主要用于疫情防控及疫情较重地区的企业,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实行“专人对接,专项审核”,提高发行效率;其次,适当松绑债券融资条件,如支持借新还旧、延长注册和备案有效期等方面。此外,相关金融机构积极认购又为债券发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如近期建设银行就设立了100亿元疫情防控债专项投资额度,重点用于支持湖北等地抗疫企业及其他地区为抗疫提供支持与保障服务的企业发行债券补充流动资金。在市场资金追捧下,企业相关债券的融资成本要低很多,有的发债融资年化利率只有2.5%。
但同时,多家房企抢搭便车发行该类债券融资。如江苏某房地产企业发行了17亿元,但直接用于支持疫情防控相关业务的仅为不低于1.7亿元。据其公告介绍,这不低于1.7亿元专项用于建设医院PPP项目,以支持项目当地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按比例计算,1.7亿元刚刚踩着“用于疫情防控的金额占当期发行金额不低于10%”的抗“疫”债发行用途条件红线,至于这笔钱如何支出,何时支出也没有明确。
需要指出的是,抗“疫”债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专项债券,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救企业一时之急,避免其因流动资金枯竭而陷入危机。一些房地产企业借抗“疫”之名绕过监管发债,显然与抗“疫”债发行初衷背道而驰,同时还挤占了其他急需企业的融资机会。对此,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发行抗“疫”债门槛,避免企业盲目举债圈钱。目前,抗“疫”债券的发行条件中对资金用途的要求是最低10%的债券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对使用时效也无要求,这难免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钻了空子浑水摸鱼。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抗“疫”债券发行事中事后管理,强化债券资金用途监督和信息披露管理,对于抗“疫”债发行募集资金持续追踪监管,防止“跑冒滴漏”,确保将宝贵资金用到抗击疫情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