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
本报记者 郭子源

2020年对于银行理财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至今年12月底,“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即将迎来收官。

这意味着,在此一年间,投资者将越来越少看到“保本保息”产品,将越来越多面对“非保本浮动型收益”产品。与此同时,市场上将不再有“刚性兑付”,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

为何会发生以上重大变化?“资管新规”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接下来你我将如何更加理性地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随后,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及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等配套细则逐步落地出台。

以上改革措施的核心要义有二,即“去杠杆”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聚焦到银行理财,目的是引导其回归“代客理财”的业务本源,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存款化’,隐性刚兑压力相对较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说,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在业务宣传推介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模糊处理”有关,一方面与事前风险责任界定不清有关。

尚福林表示,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债权债务关系,而资产管理行业更多的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或信托关系,即“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如果混淆了二者的关系,也就混淆了法律责任的划分和认定。

因此,“存款化”的保本保息产品势必将停止新发、渐次离场。目前,光大银行已停止了运行长达10年的“活期宝”理财服务。实际上,该行已于2018年5月暂停了这款保本保息活期理财产品的新增客户签约功能。

此外,交通银行也于近期发布公告称,停止办理“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该行的多款保本型产品也相继终止运作,原因均是“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

“在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下,未来保本理财的占比将持续下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说,该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保本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已降至15.73%,环比11月下降1.27个百分点。

那么,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当“刚性兑付”被打破,市场又将向何处去?方向是估值净值化、资产标准化。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9年12月,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达1635只,较11月增加252只,环比增长18.22%,其中,封闭式净值型产品1389只,开放式净值型产品246只。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7月以来,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每月发行量一直保持在1000只以上,每年11月、12月的发行量增幅较大。

面对越来越多的“非保本”“无预期收益率”“收益波动较大”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具体的选择呢?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受长期的“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影响,投资者已对银行理财形成了“感性选择”。但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要打破“刚兑”、完全实行净值化管理,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因此,“感性选择”必须要向“理性选择”转变。

理性选择看什么?答案是考察“代客理财”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研发能力。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而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

然而,这也对资产管理机构提出了挑战。“过去,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简单、同质化严重,在‘刚性兑付’的保证下,仍能吸引大多数稳健型客户。”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说,但随着资管业务转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重构产品的吸引力。

潘光伟认为,接下来,商业银行应坚持多维度体系,通过“自主投资+主动委外投资”并行方式,搭建包括商品类资产、外汇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另类资产等在内的资产配置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资产的针对性投资,真正实现大类资产配置。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