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是“基石”,一面是凡人一面是英雄

照片说明(从上至下):

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局长张晓红在一线工作。 (资料图片)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核科主治医师余亭在询问患者病情。(资料图片)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在病房工作。(资料图片)

武汉外卖“骑手”吴辉在药店代购酒精。梁 木摄

2月19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志愿者华雨辰在武汉市北湖收费站协助测量体温。 董庆森摄

编者按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活跃着一群基层工作者,他们一面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坚守;一面又坚信胜利终将到来,期盼早日与家人团聚。他们是冲锋在前、恪尽职守的社区民警,是千里迢迢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传染病主治医生,是哪里需要去哪里的普通志愿者,等等。他们既平凡又崇高,既普通又伟大,他们就在你我的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辛勤的基层工作者,为他们加油。

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民警张晓红:

哪里有疫情,哪里有民警

本报记者 温济聪

“哪里有疫情,哪里有民警。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打赢武汉保卫战!”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局长张晓红的话语铿锵有力。

张晓红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荣获“武汉市政府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武汉市市直机关优秀干部”等称号。如今,他又冲锋在前。

1月23日凌晨,张晓红接到命令,在2个小时内抽调300名警力,到武汉天河机场执行交通管制任务。从那时起,一场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就已经打响!

张晓红告诉记者,他们值守的一个方舱医院,由主动写下请战书的6名党员民警负责驻守,28个昼夜不能回家。在医院里除了巡逻执勤、处置纠纷外,他们还要与医护人员一起安慰患者,随时可能被感染。

他问38岁的突击队长彭琮:“你怕不怕?”“怕,”彭琮又接着说,“谁都害怕的时候,警察不上谁上”?

该分局民警还用警车送1200多名病人去医院。上周,宗关街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突然发病,需要马上送医院。该分局24岁的民警易鑫一步一挪,硬是把患者从老式居民楼的6楼背到了1楼。

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该分局全力投入社区封控、路口管控、治安巡控、医院防控和服务群众等工作中,350多名民警下沉129个社区摸排“四类人员”。一个月来,该分局有5名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13名民警获个人嘉奖,51名民警受市局通报表扬。

“我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染病民警早日康复,当胜利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一起摘下口罩,露出笑脸,走家串户,拉拉家常,一起见证我们这座英雄的城市再现车水马龙!”张晓红说。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核科主治医师余亭:

穿上白大褂,绝不会退缩

本报记者 包元凯

“一开始,的确有点担心。不过,只要穿上白大褂,我就绝不会退缩。”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核科主治医师余亭说。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专门治疗传染病的医院,也是首个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2019年12月30日,金银潭医院正式开始收治病人。余亭第一天上班,24小时内就收治了14名病人。从这一天开始,余亭就基本上没回过家,一直住在医院值班室里。哪怕给他们休息准备的酒店离医院只有三五分钟路程,余亭也只是偶尔回去洗个澡,换洗下衣服。

目前,余亭所管理的南四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00人,治愈150人,治愈率超过了7成。有一次,20多名康复了的患者集中出院,余亭下楼送他们的时候,康复患者抑制不住地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余亭与同事们也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余亭的爱人与他在同一个医院工作,是一名护士,两人都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女儿了。“最想的就是孩子,希望她平平安安的,我们也好安心工作。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早日与家人团聚。”

余亭告诉记者,“作为医务人员,我感到最困难的莫过于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一些危重症患者最终没能挺过来。我期待科学家能早点研制出疫苗和特效药,大家都期待着这次疫情早日结束”。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

请患者放心,请家属放心

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国旺

“我参加过非典救治工作,有经验”“我家里负担轻”“我是党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2000多名职工踊跃请战。

2月4日,该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多天以来,收治危重症患者60余人次;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目前已有20位患者康复出院。

刚来不久,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就指导护士张少华,克服厚重防护服带来的操作不便,完成了中法新城院区首例防护服下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操作,为患者建立顺利接受治疗的救命通道。

“护理的温度决定了医院的温度,临床护理水平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关键。“赵培玉说,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要像照顾家人一样对待患者。

“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所有到武汉支援的人,心都紧紧地和武汉、和湖北牵在一起。我想对患者家属说一声:把家人交给我们,请您放心!”赵培玉说,同事们一声声“祝你们早日凯旋”,武汉人民一句句“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都让她特别感动。

“武汉是个美丽的城市。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届时我能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再次回到这个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在开满樱花的武汉街头,吃碗香喷喷的热干面。”赵培玉说。

武汉外卖“骑手”吴辉:

用脚步丈量,用微博记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木

吴辉,网络人称“老计”,是一名外卖“骑手”,同时也是“网红”,过去一个月吸引了超过6万“粉丝”。

他在网上更新“封城日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他看到的武汉。通过他的微博,很多隔离在家里的人有了信心与希望,这也让他的记录有了更多动力。

一个多月来,吴辉接到了形形色色的订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也被各种各样的温暖所感动。他的电瓶车与他的“封城日记”一起,一直无休。

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平时不会接的单、不会答应的事,吴辉都愿意尽量去满足。他帮人去邮局寄件,帮无法返汉的人去家里铲猫砂,他的脾气比以前变得更好了。

吴辉曾接到一个让他动容的任务,备注上写着:“妈妈做的饭,给爸爸送去,我爸爸是前线医生,谢谢小哥了。”下单女孩的父亲因害怕交叉感染,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里。接到单的吴辉说,“这样的单我必须送”!

随着管控越来越严,吴辉的“代买”工作也越来越难做。但他并不感到沮丧,反而有点高兴。因为这说明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正在被切断,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已经不再缺货,口罩不再是紧缺商品,马路上看到救护车的频率也在降低。这些都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吴辉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全新感受。他说,尽管送外卖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但只要外卖小哥还在工作,就说明这个城市还在正常运转。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志愿者华雨辰: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本报记者 董庆森

“我们这群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分属不同年龄段,此刻却因为想守护家乡,自发地团结在一起。”2月23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向记者分享自己担任志愿者的感受。

记者在采访华雨辰后,为她整理了一份2月19日的日程表,从中真实感受到了志愿者的忙碌和辛苦。当天,她赶去了4个地方、做了4种不同工作:

9时,华雨辰来到武东货场,帮忙装卸100余吨医疗救援物资。一箱消毒水重25公斤,她得用肩扛、用手提;

11时,赶往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给患者送生日蛋糕,抽空吃了一份盒饭;

14时,驱车30公里,到达洪山区北湖收费站,为进出城车辆内人员测量体温。站岗6小时,为七八十位司乘人员测量体温;

20时,离开北湖收费站,赶往青山区青少年宫,协助分发物资;

23时30分,回到家,又用一个小时整理次日要用的资料,凌晨两点才睡觉。

“哪里需要志愿者,志愿者就去哪里。”华雨辰说,让她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是一辆辆写着“汶川感恩 武汉加油”、满载蔬菜的运输货车。“那些车辆来自四川汶川,司机连续开了20多个小时才把物资送到。司机告诉我,2008年武汉曾支援过他们村重建,这次轮到他们回报了。”司机朴素的言语,让所有值守人员热泪盈眶。

“志愿者其实就是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情没有大小,只要干好了,都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华雨辰号召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需要更多的伙伴加入,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家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