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释放消费热情应防疫在先
□ 佘 颖

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热情是好事,一旦疫情结束,强大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迅速恢复的引擎。首先,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要指导企业科学制定复工复产方案和应急预案,把工作抓细。其次,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需求推进,把工作抓实。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相应的政策保障、政策引导。

2月24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很多人习惯这天剪头发。疫情期间,在相对封闭的理发店扎堆显然不明智。预见到这样的消费需求和风险隐患,北京市提前几日就发布了理发店服务指引,提出建立顾客预约制度、避免人员聚集等,平稳度过了这个理发需求集中释放的日子。与之相比,最近不少地方爆出的扎堆购物、聚餐、逛景区,就明显疏于引导防范,属于管理失职。

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热情是好事,一旦疫情结束,强大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迅速恢复的引擎。因此,现在我们不仅要抗“疫”,还要不失时机地提前谋划一系列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措施。

但是,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不能一“开”了之,只是允许商家开门,不做任何引导和管理,更不能不分时间地点,让消费者自己跟着感觉走。有些事项,商家和消费者很难预先想到,政策应该制定在前,做到防疫在先、有序开业、科学细致、确保落实。

首先,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要指导企业科学制定复工复产方案和应急预案,把工作抓细。

最近,北京市编发了47个行业指引,除了理发店,还涵盖医院、加油站、餐厅、商品交易市场、景区、饭店等消费者常去的场所。这些行业指引由熟悉情况的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编制,细致到门诊大厅的门帘可能阻碍空气流通,各家医院立即予以拆除;餐厅就餐人员间距应保持1米以上,停止接待群体性聚餐;商场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等,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企业、消费者可以按照指引做好防控。各地都应该结合实际,按照行业,甚至细化到每家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复工防控方案,对消费者阶段性集中释放的需求给予科学细致引导。这几天,一些景区、商场对猛然出现的扎堆消费现象采取的分流、限流、加强防护提示等措施十分必要。

其次,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需求推进,把工作抓实。

近期,各地全力推动复工复产,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个别地方也在提高复工率上出现形式主义。比如,有的商场应相关部门要求开放了,商场里的餐饮商家也“复工”了,但所谓的“复工”就是派一个人坐在店里守着,无法备货、无法提供服务。提高复工率不能成为数字统计,而是商家实实在在地开业。如果商家有复工的内在需要,就要在做好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帮助、支持其复工,如果商家自己都没有做好复工准备,就不要“被复工”,否则既浪费资源,也平添风险。

第三,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还需要政府部门把相应的政策保障、政策引导抓紧抓好。

比如,餐饮业的堂食消费者少了,线上的外卖需求却成倍增长。此前没有开展外卖业务的餐饮企业要转型,除了自身的技术、人手条件,还需要申请一系列资质。这在非常时期肯定来不及。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出台了意见,提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简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流程。目前,多地市已颁发电子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直接允许餐饮服务单位暂时可以在“线上”和“线下”销售半成品。这种政策既符合优化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的大方向,也能切实解决企业眼前的难题,应该尽快在更多地区和行业推广。

第四,推动复工、释放消费热情,可以琢磨的创新点还有很多。比如,消费者现在想花钱花不出去,那么是不是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面引导和支持,在餐饮、旅游、文化消费等领域推出惠民补贴的预售,做一些类似“双11”那样的提前促销,先帮商家回笼部分资金,也让消费者无处安放的消费冲动有释放空间。

近日,多地已下调疫情应急响应等级,各地生产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如何在牢牢控制住疫情风险前提下确保恢复生产经营,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既考验企业和民众的防范意识,更考验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只有共同筑牢抵抗疫情的高墙,同时精心谋划,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才能赢得防控与发展的“双胜利”。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