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长达半个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作为欧盟成员国参与国际贸易、外交事务和全球治理。从2月1日起,英国在欧盟机构中的代表资格和成员国身份终止。自此,英国将从欧盟框架下的英国走向“全球英国”。英国不仅将在经贸往来上与欧盟作出新的安排,在防务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中也将与欧盟达成新的协商框架,以全新的角色参与国际贸易、外交、安全等事务。
或早或晚要脱欧
47年前,英国在欧洲经济处于快速复兴时选择加入欧盟。那时,欧盟的基本框架和单一市场基本安排均已确立,因而英国在加入之初就已经失去了影响欧盟制度规则走向的重大机遇。从经济上看,当初选择加入欧盟,更多是希望借助欧盟广阔的单一市场、关税同盟,搭上欧洲经济腾飞的快车。40多年后,在欧债危机挫伤欧洲经济元气,欧盟内部南北经济发展差异难以弥合,以及随后的难民危机席卷整个欧洲,使得英国很难从欧洲经济增长中获得给养。英国开始思索如何摆脱高额的成员国“会费”,欧盟预算向南欧、中东欧地区转移支付等经济“负担”。
在经济上的矛盾也反应在政治和主权方面。随着欧盟一体化走向纵深,英国的立法权、司法权受到来自欧盟越来越强的干预。英国向来看重主权和自身经济、外交的独立性,以避免在欧盟内部政治经济深度融合下“迷失自我”。在欧盟看来,英国一直是只想享受权利却不承担义务的“旁观者”。英国没有加入申根区,也没有加入单一货币联盟,希望享有商品流动、资本流动、服务流动自由,但排斥劳动力流动自由。从英国加入欧盟47年来的表现看,或早或晚有那么一天英国会脱欧。1月31日这一天,英国如愿以偿。
曲曲折折脱欧路
英国与欧盟上演了近半个世纪的“貌合神离”,但真正脱欧却也用了3年多的时间。这3年多的拖拖拉拉,反映了英国民众对欧盟纠结的心态,2016年脱欧公投结果显示,支持“留欧”与“脱欧”的人数相差无几。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上台后,其脱欧方案在英国下议院三次投票中折戟,第四次投票“出师未捷”,黯然下台。原因一方面在于脱欧造成了英国社会分裂,不仅支持脱欧的议员为权衡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硬边界”问题和减轻脱欧对英国经济的冲击,分成了“软”“硬”两个派别,同时还有一个实力不小的“留欧”派;另一方面是执政党内部分裂,加上特雷莎·梅时期的保守党政府失去了下议院多数席位,无法主导议会立法进程,脱欧成为“拖欧”。
英国首相约翰逊上台后,主张迅速了结脱欧分歧,甚至不惜让议会强制休会。随后,约翰逊版脱欧方案获下议院投票通过,2019年12月中旬保守党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胜出,证明了约翰逊在正确的时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考验才刚刚开始
1月31日仅仅意味着英国正式结束欧盟成员国身份,在接下来的过渡期内,从贸易安排和规则适用来看,英国依然与欧盟保持一致,直到今年12月底英国与欧盟正式敲定自由贸易协定。欧盟此前就发出警告,英国在脱欧贸易安排上越偏离欧盟规则,英国与欧盟单一市场的联系就会相应减弱。在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制成品等准入上,英国似乎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在环保、劳动和政府补贴方面,欧盟坚持对等原则,英国的企业、商品进入单一市场必须获得欧盟认可。在金融服务业上,欧洲市场的从业牌照对英国金融城来说十分重要。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英国没有谈判筹码,英国经济体量全球排名第五,加上其在欧盟进出口贸易、投资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英国可以与欧盟讨价还价。不过,11个月的过渡期对贸易谈判来说十分紧张,双方必须围绕优先事项谈判,贸易安排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此外,无论何种贸易安排,都意味着英欧之间将存在海关边界,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贸易壁垒,进而给英欧各自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