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口罩难求的状况,1月30日,本报微信公众号发出《紧急呼吁:有条件的企业立即转产口罩》文章,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响应。经济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市场上口罩、消毒液等防护产品供应不足,主要与企业人工不足、原材料短缺等密切相关。
上岗工人少是难题之一。疫情暴发恰好赶上春节长假,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浙江欧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州市内唯一一家拥有一次性医用口罩注册证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是全国主要的消毒液生产企业,突发疫情后,该公司发3倍工资紧急召回员工加班,并发布“不涨价声明”。“我们农历正月初二开始生产口罩,两条医用口罩生产线每天两班倒运转,大概一天可生产10万只。但由于疫情影响,公司目前实际到岗的员工仅为正常时期的70%,工资涨了,成本上升,口罩价格不能涨,这给生产带来了压力。”该公司一名负责人说。
口罩紧缺的状况,与政府统一调配产能也有关系,在资源相对紧缺情况下,优先保证一线医护人员和疫情严重地区供给。据欧洁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生产的口罩90%由地方政府统一采购,主要满足最需要的群体,这种特殊时期的供货方式大大减少了市场供应量。
最让医疗防护产品生产企业受到制约的还是原材料的短缺。与许多企业一样,河南长垣市戈尔医疗的口罩原材料一度紧缺,其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线无法保证半负荷运转,甚至一度停产,除夕当晚,原材料全部用完,只能在农历正月初一停工一天,等材料到位后再开工。伴随原材料紧缺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口罩产品不涨价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在“亏本生产”,但最让企业头疼的还不是上涨的价格。
“原材料价格贵一点我们都能接受,疫情中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如今各类生产防护产品和消毒产品的原材料甚至包装材料不卖给外省生产商,原来顺畅的产业供应链被打断,生产和供应效率大大降低,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欧洁科技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同省份在医疗防护用品方面的生产能力不同,有的省份企业生产能力强,但原材料依赖外省;有的省份原材料产量大,但没有大规模制造成品的能力。如果跨省管控,原本有大规模制造能力的企业在库存原材料耗尽的情况下,会陷入有心出力但却无力支撑的情形,导致市场供应更加短缺。
对此,多家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呼吁,非常时期,更应破除防护用品原材料的地方管制,推动并加速区域物资流动,保持供应链的完整与畅通,形成高效的生产供应体系,让主要生产企业没有原材料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