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省禄劝县植桂村:
娃娃有出息 村民有奔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

修葺一新的二层白色小楼、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来来往往的农用车、家家户户新添的家用电器……“当时非常惊讶,从没想过家里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3年前的冬天,云南禄劝县中屏镇植桂村村民张莲在大理读大专,一学期没回家的她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竟是自己的家乡。

在扶贫政策的关怀下,张莲家去年种了3亩烟叶,年收入1万多元,农闲时她的父亲外出务工,工资也有三四万元。家里不仅脱了贫,还从原来的破土房搬进了政府补贴修建的水泥楼。

记者走进张莲家的新院子,谷仓里挂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刚坐定,张莲的母亲便给大家剥开了自家新收的核桃。她告诉记者,种核桃是村里扶持的新产业,希望能给家里带来更多收入。

虽然生活仍不算富足,但是张莲和她的父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父母的支持下,张莲又通过专升本考取了昆明医科大学护理专业。2015年她家建档立卡后,张莲每年可以领取政府补贴的3500元助学金。“毕业后,在昆明找份工作,爸妈的负担会更小。”张莲说。

这些年,这个深山里不起眼的小山村走出了40多个本科生。坐在村子新建的礼堂里,村民交流最多的话题是“你家娃娃成绩那么好,是怎么学的呢?”

但并不是所有的山里人都像张莲一样有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从小脚部畸形的村民杨仕泽只能选择留在祖祖辈辈扎根的山村。即便这样,他硬是凭借一股劲,自力更生脱了贫。

“前两天刚卖了7头大猪,11头小猪,赚了4万多元。7亩烟叶的收入也有2万元。”记者见到杨仕泽时,他和母亲正在院子里忙着给家禽喂食。

“一开始遇到很多困难,后来村里组织了养殖技术培训班,帮了很大忙。”杨仕泽不善言谈,但他强调最多的就是:“脱贫要靠自己努力。”

植桂村每年都在变得更好,在村民眼里,好日子和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杨仕龙分不开。经年累月,杨仕龙的工作笔记装满了一箩筐,他心里有本账,详细记着村里每一个贫困户。

在杨仕龙的带领下,村里办起两个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撒坝猪养殖场,种植板栗、核桃、当归等,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如今,全村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