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因智慧者点亮 历史由勇敢者创造
——写在习近平主席2017年达沃斯、日内瓦主旨演讲三周年之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连 俊

2017年1月17日,瑞士小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发展。

几天后,还是在瑞士,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讲坛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以对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系统阐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新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主张全球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这两场主旨演讲,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做”等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共鸣,形成强大感召力。

一年之后的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更以“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为主题,聚焦在地缘战略竞争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意义,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主题“延续了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年会时论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年之后再度回望,面对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紧扣时代命题,讲述中国故事,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体系变革与完善指明了道路,体现出中国与国际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将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

世界之困——

陷入瓶颈的经济全球化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时期在反复中前行。当世界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时,关于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往往会更加突出,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声音甚至保护主义声调也随之变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特别是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为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温床”。当前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直接诱因则是分配机制有失公允。

一方面,增长放缓使得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能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享到的红利少了。

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代表性、包容性很不够,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

另一方面,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使得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群中的分配严重失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的,“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

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瓶颈之时,面对出现的增长与分配、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的突出矛盾,一些国家以保护主义取代开放经济,以单边主义代替国际合作,不仅未能解决自身问题,反而给世界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损人害己、遗患无穷。在2019年举行的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加尼耶夫等嘉宾认为,保护主义的危害显而易见,不利于缩小全球南北发展鸿沟和构建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尤其渴望稳定、开放、透明的国际合作环境,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和限制交流合作的做法。

历史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带来的教训极其深刻。100年前的凡尔赛体系未能有效制止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国家唯本国利益至上,甚至相互以邻为壑,竞相转嫁危机,教训极其深刻。

因此,绝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不能重演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老剧本,更遑论把世界多年形成的网络化联系和产业链协同当作威胁他人的武器。国家间大搞关税战、贸易战,甚至金融战、科技战,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后果极其危险。

中国之治——

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和贡献者

同样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瓶颈的问题,在开放还是保守、合作还是封闭、变革还是守旧的判断面前,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道路。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这是习近平主席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精准把握。这标注了中国当代思想指引世界变革、塑造共同未来的“转折点”,呼吁世界各方直面问题而非回避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扭曲问题,坚定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认清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进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指向性和针对性十分明确。站在各国整体和长远利益高度,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对世界之惑给出了中国解答,为时代之问提出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以及民族宗教的异同,展现了博大的世界情怀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样也是贡献者。

一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严格遵循世贸组织原则和相关国际规则,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的理念不只停留在嘴边,也落实在行动之中。

三年来,从达沃斯年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习近平主席在重要多边场合反复阐释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的全球化大势,持续释放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信号,为世界注入信心。

三年来,中国在多个场合不断呼吁,共建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市场需求。坚持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坚持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年来,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未来之路——

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未来的路怎么走,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三年前,习近平主席总结回顾主权平等、和平和解、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概括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针对当前全球重大挑战,倡导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和清洁美丽的世界,阐释了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路径,进而明确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促进共同发展的承诺、打造伙伴关系的意愿以及支持多边主义的鲜明立场,宣告了中国将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三年来,中国继续高举互利共赢旗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动力。中方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又有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文件总数升至199份。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欧班列等重大项目给沿线各国带去大量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况空前,去年底结束的第二届进博会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800多家企业与会参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齐聚一堂,按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

我们还继续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对非“八大行动”框架下880多个合作项目和融资支持进展过半,峰会成果落实工作全面铺开,呈现出“早见效、高标准、惠民生”的可喜态势。

三年来,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呼吁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我们深入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反恐防恐、维护网络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同法国、联合国在G20峰会期间专门举行应对气候变化会议,中法还签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

世界因智慧者点亮,历史由勇敢者创造。

三年之后,再度回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体系变革中最积极的因素,正在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最活跃的动力。

三年之后,再度回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更多的国家正行动起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