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盘棋”修复 “一体化”治理
——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是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城市。他们把生态修复作为“一盘棋”统筹设计、治理,取得了“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修复成果。其修复治理类型多、样本种类全、典型性强的鲜明特点,使得重庆的工作经验,对于地理、自然条件类似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有较强示范意义。

重庆是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城市。重庆把生态修复作为全市统筹的“一盘棋”,开展了7大类、近300个工程修复项目,紧扣“一体化”这一关键词,做到了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景观营造与长效保护并重,取得“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修复成果和“好事办好、百姓叫好”的民生效果。

重庆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确定重庆主城长江、嘉陵江汇合的平行岭谷生态区为实施试点区域。该区域山地—江河生态系统特征明显,涉及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4座平行山岭和长江、嘉陵江及21条主要次级河流,山地、江河、森林、田地、湖泊、湿地等约占试点区面积的82.6%,具有修复治理类型多、样本种类全、典型性强的鲜明特点,对于地理、自然条件类似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有较强示范意义。

突出民生为上 统筹重点工作

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跳出重庆自身、站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整体高度,跳出眼前、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角度看问题。

源头防控,划定红线。通过强化规划管控引导,重庆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特别是对于长江上游最大江心岛——广阳岛,在已投入大量资金动迁居民、平整土地情况下坚决叫停房地产开发,转而赋予广阳岛“长江风景眼睛、重庆生态岛”定位,明确了原规划的300万平方米房地产用地全部取消,必要的公共设施建筑不超过20万平方米,力争未来岛内清洁能源利用率100%、绿色交通出行率100%、生活垃圾及污水对环境零排放的生态目标。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影响了GDP,但释放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信号。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突出项目系统性整体性谋划,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思路,明确了区域生态系统治理等7大类生态修复工程,并始终按照工程修复为辅、自然恢复为主,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受益等原则分类推进项目。

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渝北区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让废弃矿坑变矿山公园。2012年该区域采石场全面关闭后遗留的41个大小废弃矿坑如大地上的疮疤。现在,这里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治理,规划串联其中12个大型有水矿坑打造铜锣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目前,废弃矿坑已治理2300亩,部分矿坑有“重庆小九寨”之称,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两江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依托科技手段防治安全隐患。长江铜锣峡江段仅有几十米宽,是水运、公路运输关键节点段,唐郭路危岩带就位于月亮湾隧道出口至望江医院一线,长约4公里,存在一定数量的危岩、孤石和不稳定边坡,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检测岩体状态并作出动态评估预警、工程修复岩体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针对性、预警提示有效性。

强化创新担当 统筹制度措施

在重庆的实践中,创新机制建设是重要内容。重庆坚持规划和立法同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于2019年8月通过了《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增强了“生态岛”规划刚性。

持续完善独具特色的地票制度,有效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用地和资金缺口。自2008年起,重庆探索并持续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地票制度。从2018年开始,进一步拓展地票功能,允许复垦为宜林地形成“生态地票”。复垦成林地的,5年后还可形成“林票”进行二次交易。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成功交易生态地票4075亩、亩均价格19万元左右。2019年为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出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办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可作为地票进行交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矿山生态修复。

建立“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重庆市以“一张作战图”统筹整体布局、以“一盘生态棋”推动试点工程实施、以“一套管用的制度”保障试点工程规范有序、以“一个信息化平台”加强试点工程监管、以“一批配套的政策”释放试点工程改革红利的“五个一”推进机制,较好地把系统思维和一体化修复融入工作全过程。

立足高效长效 完善机制规范

通过对重庆试点区域的调研,调研组提出3点建议。一是需要扩大修复资金规模、扩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调研发现,生态保护和修复存在资金总量、结构配套、时序安排的缺口现象。解决资金问题,在国家层面,建议除了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外,宜争取发行生态修复专项债;在市场化层面,建议成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作为专项债补充;建议支持绿色信贷项目,将绿色信贷纳入金融机构考核;增加融资主体,扶持培育绿色供应链企业;建立生态修复受益主体补偿贡献主体机制。

二是整合标准规范。调研发现,生态修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因各方对设计思路、工程规范、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理解不统一而造成“标准不一、专家争论、措施打架,工程反复”情况。应制定《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并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三是整合学科建设,支撑生态产业发展。有必要将生态修复保护作为专门学科进行建设。以学科建设和职业教育支持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

(中央党校山水林田湖草修复治理调研组成员:董建国 朱学新 哈丹·卡宾 石中和 张 青 杨引明 苟 伟 王 业 欧 黎 执笔: 朱学新 哈丹·卡宾)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