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河钢集团走出的世界钢铁协会主席——
于勇:矢志“钢铁报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宋美倩
2016年4月18日,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正式签署斯梅代雷沃钢厂并购协议。 (资料图片)

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世界钢铁协会第41任主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轮值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席。

他敢于创新,以先进理念推动河钢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以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让一个区域性企业快速壮大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品牌的跨国产业集团。

在前不久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世界钢铁大会上,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正式就任世界钢铁协会第41任主席。值得一提的是,要担任世界钢铁协会主席,必须经由作为协会执委会成员的14家世界钢铁巨头负责人来投票,获得全票同意才能当选。

在这个“规模和活跃程度堪称全球之最”的产业协会,在如此严苛的评选条件下,于勇为何会成为众望所归的那个人?“我能当选,背后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巨大进步。”于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正是国力的强大,成为他当选最大的支撑。

于勇,则是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进步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

产业旧模式的“改革者”

在中国乃至世界钢铁行业中,于勇是出了名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近年来,他颠覆传统思维定势,推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开行业先河:依法依规清理“三外”削减附加成本,还原钢铁主业先进性;像卖家电一样卖钢材,在行业率先跨界移植大客户经理制;与市场零距离接触,实施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

“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理念的领先优于资源的领先。”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钢铁行业的深度调整和日趋严峻的经营形势,于勇始终胸怀“钢铁报国”的理想,思考着行业和企业的未来。

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2015年9月,河钢首开我国钢铁与家电产业链股权合作先河,以70%的股权控股海尔特钢,双方共同运营彩钢板业务,打通了进军国内外高端家电用钢市场的战略通道。由于海尔对家电板用钢要求极其严苛,被业内称为家电板使用的“风向标”,经受住考验的河钢人,由此实现了从“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的华丽转身。

此后,河钢进一步在汽车行业推广复制“海尔特钢”模式,与恒大国能、北汽强强合作,将钢铁产业链深度嵌入到汽车产业链条。2019年6月29日,外板全部采用河钢汽车板的恒大国能93车型正式量产下线。

一项项改革在河钢接续启动,产品升级活力和效益空间得到了强力释放。从2014年到2018年,河钢品种钢比例由29%提升到72%以上,实现汽车“整车造”和家电板“全覆盖”,成为我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创效突破百亿元——在于勇带领下,河钢从一个区域性钢铁企业,快速壮大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品牌的跨国产业集团。

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紧跟国家、行业的发展步伐,用韧劲改变自我,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对此,于勇有着独到的解读:“企业之间的终极竞争是客户端的竞争,在可预见的未来,河钢的关键词就是市场和客户。客户端高度决定产品端高度,只有产品端的高度才真正代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钢铁新业态的“领跑者”

“站在世界看中国,跳出钢铁谋钢铁”,这是于勇身上最鲜明的品格。当选世界钢铁协会主席后,回国的第一时间,于勇去了中国钢铁协会。

“历史上传统的工业国,均在钢铁行业留下了珍贵财富,包括工艺和技术的创新。”于勇在思考:“这次轮到中国企业了,我们能够给世界留下什么?除了有总量,还应有技术含量。”

这是于勇向中国钢铁协会传递的信息,他也与中国钢协其他成员形成了高度共识:未来的中国钢铁工业,就是质的提高和创新,会在世界钢铁工业历史上留下中国印记。

带着新身份回到河钢集团的第一次董事会上,于勇提出,河钢要在中国钢铁企业中率先推广氢能冶炼工艺,改变传统钢铁生产中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格局。在他看来,这是向世界钢铁同行表明一个态度:中国钢铁不仅在规模上发展和质量上提升,更会在绿色钢铁上引领世界。

“今天的钢铁,已不再是简单工业产品的概念,而是汇聚了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平台。”在与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等世界一流企业的持续交流中,于勇对这些企业围绕产业链转型的感触越来越深,也对河钢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018年,河钢还正式提出“打造最具价值工业服务平台”,奏响了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最强音。随后,河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河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河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接连以崭新姿态亮相。

与西门子、华为等强者为伍,打造钢铁行业“5G+智能制造”标杆,打造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技术服务、氢能应用等领域,于勇带领河钢启动的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正快速推进。

“钢铁已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材料,它正在从宏观向微观转变。”于勇认为,未来制造业最大的技术体现,可能是在看不到的微观领域。

“未来,河钢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上会继续发力,但也要有进有退。”在于勇看来,“进”就是紧紧盯住行业最前端的材料,集中精力在新兴产业、增材制造、新能源等方面有作为,用世界的眼光把更多的资本和力量,投放到更有竞争力和前景的市场中去。“退”就是保留高端的技术、产品、客户,退出低端同质化竞争领域。

目前,河钢与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了27个协同创新平台,承担了17项“十三五”重大专项研究任务,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所属企业中有26家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全球化布局的“操盘者”

“绿色、材料、智慧、全球化将是钢铁行业发展的主题。”就任新一届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时,于勇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推进世界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发展创新,携手向社会提供对环境更友好、更智能的钢铁材料,让世界因此更加美好。

在此之前,于勇带领河钢已经有了一次成功的海外布局尝试。2016年4月,河钢收购濒临倒闭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塞钢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3年来,河钢塞尔维亚钢厂的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已经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对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2.2%。

河钢塞尔维亚钢厂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凝结着于勇领导河钢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赤热情怀,“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钢铁制造国之后,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没有全球化的市场和战略伙伴,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存能力是有限的”。

近年来,河钢又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按照“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发展定位,先后控股瑞士德高公司、南非PMC矿业公司等,形成了“四钢两矿一平台”的海外事业格局,在110多个国家有战略伙伴和客户,成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2019年,河钢居世界500强第214位,比2009年首次入围提升161位,境外资产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海外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2019年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对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不被看好的经济预期,会让我们做实体经济的人有危机感。”但于勇表示,正是这种危机感会激发企业创新欲望,以此对冲外部环境的诸多不利。

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整合期,也让于勇再次看到了机遇,“这会给河钢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让我们在全球资源配置上具有更多机会,给中国钢铁工业带来更大发展。我们也会用更绿色、更智慧的钢铁回报社会”。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