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园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主平台——
亦庄:“机遇之城”全新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宜业宜居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夜景。 (资料图片)

经过28年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引领创新前沿。根据发展战略,北京明确经开区为“四区一阵地”的发展定位,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业宜居绿色城区。经开区抓住发展机遇,正在努力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前沿阵地和主平台。

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例行发布会上发布的一系列数字颇为亮眼:2019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投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2%;为123家企业的176个项目释放投融资总需求超100亿元。

根据发展战略,北京已明确经开区作为“四区一阵地”的发展定位,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业宜居绿色城区。“2019年北京市授权开发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新增的产业协同空间为亦庄新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

经过28年建设,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引领创新前沿。截至2019年底,经开区已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2.6万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包括奔驰、ABB、康宁、GE、拜耳等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130余个。

协同转化科技成果

围绕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中关村、怀柔、昌平未来科学城)一区”,经开区作为“一区”,正在成为承接3个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努力在全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前沿阵地和主平台作用。

如何加快“三城”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梁胜表示,2019年经开区聚焦多方联动发展,协同效应显现。推进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南北协同、产研互补”的发展格局。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合研发机构。全年117个“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经开区转化落地。目前区内有两院院士37名,院士专家工作站2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有50家,为经开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及人才支撑。

目前,经开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并梳理现有产业空间资源,引导孵化器、特色产业园与“三城”主动对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布局肿瘤基因检测、医疗器械认证检测等短板领域,建设10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聚焦“硬技术”

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2019年经开区围绕“白菜心”,聚焦“硬技术”,持续打造技术创新示范区。

据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小男介绍,经开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已挂牌22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3家产业中试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家。2019年1月至11月,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1.5%,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5.7%,有效发明专利达8071件。2019年研制114项新技术、115项新产品,其中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的新技术21项、新产品37项。

在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区建设方面,经开区搭建了10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构建“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金种子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梯队。同时,发挥“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球路演中心等的汇聚作用,促进创新主体共创共赢;承接用好高新企业认定权限,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以上。

夯实产业龙头地位

2019年12月,北京市自动驾驶载人载物测试启动仪式在经开区举行,目前经开区已开放40平方公里区域、总里程达322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这意味着经开区有能力为北京提供更为强大的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产业支撑,推动自动驾驶从技术测试阶段向商业运行阶段演变。”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捷菲说。

2019年,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年产值增长超过10%,全国产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围绕其他主导产业,经开区不断整合区内优势企业、行业龙头,做强做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产值增长12%;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高端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为两翼的“一核双翼”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将补强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领域产业链条;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预计2020年,经开区将推进120个以上项目建设,并与投融资机构合作开展“话语权”招商,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国际招商。预计全年将实现1500个以上项目入库。四大主导产业将实现年产值42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6000亿元以上。

建设“无废城市”体系

走在经开区,出门见绿,500米见园,1公里见水,一个满眼绿色的现代新城扑面而来。

绿色发展,有数字为证。2019年,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的情况下,经开区万元GDP能耗0.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万元GDP水耗4立方米,为北京市最低。

从2011年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8年成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到2019年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首家通过实施方案的试点城市,经开区实现了工业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等目标,目前正在为促进园区绿色经济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绿色城区而努力。

目前,经开区已经打造了高品质工业再生水处理生产线,铺成亚洲里程最长的橡胶路面,建成集文化、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环城绿道体系,搭建了“一廊一带,两主九副,水绿贯城”的生态结构,建设了绿色低碳、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到2020年,经开区将建立起“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经开区示范模式。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