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学习氛围”买个单
□ 牛 瑾

我们身边的付费自习室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和更高阶的发展版本。

说真的,因为笔者的一句话,身边的朋友可能错失了一个创业的良机。

去年的这个时候,朋友家附近开了间付费自习室。体验过后,她兴冲冲地来问:“咱是不是可以跟进一间?”“书哪里都能读,自习哪里都能上,真的会有人愿意为了这个花钱?”听了笔者的回复之后,她就继续乖乖地做她的建筑女了。

而今年的这个时候,众多付费自习室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来来去去的用户中有备战研究生考试的学生、准备考证的白领、想给自己充充电的职场人。不仅如此,付费自习室还因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最低收费28元一天”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

所以,只能说,调研之后再做判断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其实,如果看过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对付费自习室应该就不会陌生——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两边竖起高高的挡板,营造出一个适合沉浸式学习的小小格子间。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自习室都被分成了多个区域,学习区的格子间,每一盏亮着的台灯下都是一方小天地,插座、储物柜、无线网络,功能齐备、应有尽有;专门辟出的键盘区,每个人都有静音鼠标和耳机,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压低着声音说话。

就这样,学习氛围在小小的格子间凝聚,还杂糅着焦虑、自律与他律。无论出于普遍存在的职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还是因知识更新、本领恐慌而导致的教育需求,给自己“充充电”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或职场人士当下的“刚需”。《2018年中国Z世代理想生活报告》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会在闲暇时间“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对这部分人群来讲,家里或许吵闹,更适合休憩;图书馆、免费自习室过于抢手,一座难求;咖啡馆、书店人来人往,不宜久留。而付费自习室是不同的,它的重点不是“付费”,不是“自习”,而是“一人一室”。

他们藏身于此“室”,从琐碎日常和繁杂社交中抽身,享受独处与专注。因为“付费”,实际上是增加了不学习的成本,使在“一人一室”学习成为需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强化了自律;因为“自习”,周围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拼搏,实际上是告诫了偷懒的不可取,又强化了“他律”,推动着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的学习进入“快充模式”。

市场供需属于相生关系,既然需求客观存在,供给的出现完成的就是供需对接的过程。虽然有不少人像当初的笔者一样,不看好付费自习室的存在,但还有很多人像当下的笔者一般,被“一人一室”所吸引,愿意为“学习氛围”买个单。于是,也才有了一批玩家的火速入场,甚至出现了某些热门区域不同品牌自习室扎堆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玩家的规划中,我们身边的付费自习室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和更高阶的发展版本。比如,打造“逢考必过”帆布包等专有的文创产品;增加双人间、四人间设置,为小型创业公司提供独立会议室;待消费者画像确定后,与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推出沙龙研讨、小班教学等课程产品;牵手联合办公企业,对方提供场地,运营收入按比例分配;开进社区,引导全民学习的良好风尚……

正如他们的期待一样,付费自习室看起来似乎真的有着不小的拓展空间,但最终能够完成多少、实现多少,还有赖于对用户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同时,付费自习室走红的背后,也是给现有社会公共资源提了个醒——满足人们的自习需求,需要探索新机制、加大公共资源的开放力度。所以,在玩家们努力把想象空间落地为现实的时候,城市管理者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