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了吗”到“走了多少步”“跑‘马’了吗”,见面问候语的变化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事与参与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的城市为了迎合热潮匆匆“上马”,盲目追求“国际化”,不仅让赛事同质化严重,也浪费了社会资源。有的城市举办赛事难以保证服务质量,甚至引发“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马拉松成政绩工程”的吐槽。
跑好一场马拉松,需要跑前的长距离训练和跑中的合理配速。前者要求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后者强调统筹规划、稳扎稳打。举办一场体育赛事,又何尝不是如此?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配速”,将涌动的办赛、参赛热潮转化为办赛的品质、参赛的享受,城市才能真正因“马”而精彩。
“上马”前,城市管理者不妨做个“跑前训练”,比如通过举办小规模赛事,对自己的能力做一次“体检”,评估在体育设施、医疗保障、交通规划、秩序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并视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
同时,也要避免盲目模仿和跟风。具体来说,城市赛事要走出“大而全”的误区,需结合自身特色和不同人群推出“精而美”的赛事,可从地域特点、人文传统等方面深度挖掘。
另外,要注重借助专业力量。目前,不少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对于筹备马拉松的新城市来说,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与专业化运营公司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赛事举办之后,如何更好地让运动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发展体育运动须兼顾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健身广场、运动场馆等设施,并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健身需要。这才算是回归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