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自古繁华。长三角,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我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高质量,首先要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走好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
这里是创新共建的长三角
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4个国家高新区,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长三角科教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从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强劲活跃增长极要求长三角地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在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稳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说。
在创新方面,三省一市各有优势。比如,上海有国际视野,浙江有市场活力,江苏有园区经验,安徽有特色制造。拿出看家本领,叠加创新优势,长三角正在加快合力形成澎湃新动能。
《纲要》指出,“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12月5日,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G60九城市间将试点财政科研经费跨域流动、创新政策普惠互享、产业基金共筹互投等一批创新改革举措,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这里是协调共进的长三角
看整体,长三角无疑是中国经济的“优等生”。2013年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江苏GDP连跨四个万亿元级台阶,2018年达到9.2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安徽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
观内部,长三角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皖北、苏北、浙西南等地与中心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仍待破解。
寻突破,协调发展的探索早已有之。比如,江苏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就邀请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帮助解决共同问题;90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借助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如今,上海的科技成果到江苏转移孵化,江苏的企业也把研发中心设在了上海。
《纲要》提出,“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大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
硬联通加速推进。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根据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将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将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软联通更需着力。专家指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既迫切需要大力深化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又有条件成为全国面上改革的先行试验田。
“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健全一体化发展的市场体系,形成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的机制,尤为重要。”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
这里是绿色共保的长三角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长三角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水墨丹青中的诗意江南。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同属吴根越角的三地,正在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先手棋,一体化示范区坚持“生态筑底”,将建成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在产业布局上,示范区将立足于符合生态绿色发展,特别是创新产业集聚的要求,构建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了解,目前,示范区已正式揭牌,理事会、执委会已经开始运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地开展。
根据《纲要》,长三角还将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系统,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这里是开放共赢的长三角
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长三角是我国对外开放高地,在我国新一轮经济转型和全球贸易格局中,具有“码头”和“源头”的双向作用。
目前,长三角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以共建开放平台、扩大开放领域为重点,长三角正合力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考察上海期间,宣布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新片区将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加快探索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认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将为我国主动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战略支撑。
这里是民生共享的长三角
2018年9月份,三省一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试点,成为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长三角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基础,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打造民生‘幸福圈’,长三角有这个条件。”成长春认为,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连绵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公共资源能够一直辐射到农村,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
根据《纲要》,长三角将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
“目前,长三角各地都在主动对接,延伸发展触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各地都把自己当成长三角的重要一员,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成长春说。
蓝图已擘画,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达到较高水平。
征程正开启。长三角,在中国经济的大海中勇立潮头,奋楫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