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世界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澜湄水资源合作再上新台阶
田 原

柬、老、缅、泰、越、中六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更因一条澜沧江—湄公河而紧密相连。应对水资源挑战和实现共同发展愿景构成了澜湄水资源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略基础和不竭动力。

“这次会议是个新的里程碑。”日前,在北京参加第一次澜湄水资源合作部长级会议的缅甸交通与通讯部常务秘书温凯发出如是感慨,“缅甸将继续积极参与包括澜湄合作在内的各类区域合作机制,同中国一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此次以“提升水伙伴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上,温凯的观点在六国与会人士中具有普遍性。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柬、老、缅、泰、越、中六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更因一条澜沧江—湄公河而紧密相连。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影响,澜湄区域洪旱灾害频发,水资源、能源、粮食需求压力增大,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和水治理能力不足,涉水非传统安全风险叠加。因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维护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六国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六国民众的普遍共识。

在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曾向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和部长级会议建议,非传统安全合作关乎澜湄次区域内民众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要建立务实、可操作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共赢合作。

因此,应对水资源挑战和实现共同发展愿景构成了澜湄水资源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略基础和不竭动力。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于2016年3月份通过了《三亚宣言》,将水资源合作列为澜湄合作5个优先领域之一,重点提出加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吹响了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动员号。2018年1月份,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通过《金边宣言》,审议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努力方向。

澜湄水资源合作启动3年来,六国遵循“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原则,积极落实《澜沧江—湄公河五年行动计划》,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共同制定了《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作为合作决策的协调机构;举办了首届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并加强了政策对话;开展了汛期水文数据共享等技术交流;设立了高级人才培养奖学金计划;在中国成立了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积极支撑六国在技术交流、研究、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积极与湄公河委员会等其他次区域合作机制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全球水伙伴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伴随着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澜湄水资源合作稳步进入了成长期,不仅体现了“澜湄效率”,更彰显了“澜湄文化”。

“澜湄文化”的精髓何在?在于六国依托水资源合作、共建次区域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在老挝,中老联合开展老挝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示范建设,建成了一个集水资源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局域网和会商展示系统于一体的中心站及25个自动监测站。如今,示范建设依托物联网和北斗卫星通信等先进技术,为老挝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水情数据保障,得到老挝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

在缅甸,中缅共同提出缅甸粮食主产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灌溉发展布局方案,还将中国成功经验与“稻渔共作”模式因地制宜地引入其中。中国的治水经验和发展智慧得以为澜湄其他五国接受并借鉴,离不开“澜湄文化”的坚实精神基础,更离不开六国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孜孜以求和众志成城。

澜湄合作因水而生,水关乎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志斐认为,包括水资源合作在内的澜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范围广、层次多、问题杂,极端天气增多、土地退化和森林减少、非法人口流动、流行性疾病传播、信息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六国依托“澜湄文化”、坚持“澜湄效率”、参照澜湄水资源合作成功经验,定能不断深化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