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遵化沙石峪村
改造荒坡兴产业
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施 疑

“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河北省遵化市新店子镇沙石峪村因这样的自然环境而得名。在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自力更生,刨山造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沙石峪发展葡萄特色种植和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沙石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创造。

沙石峪特殊的地质条件,让通村主路“海棠大道”的建设颇费周折。一边是山,一边是沟,路面又窄,还要打造出景观效果。但困难吓不倒沙石峪人,仅一个半月的时间,沙石峪就完成了入村主路垒坝和拓宽,其中垒坝出动人工1.7万人次,动用土石方1万立方米,修建了3000米的挡土墙。挡土墙修好后,为了让海棠树成活,又填换了2万立方米的土。

一直以来,因为路不好走,很多想开车去东山采摘葡萄的游客望而却步。现在,全长3.5公里的东山环山柏油路修好了,和原有的西山路形成全长6.2公里的环村闭合线路,将青年林、妇女林、合作林等景观连成一线,形成了高标准的环村旅游景观带。

在新的历史时期,沙石峪人的思想与时俱进。传统粮食种植能解决温饱,但很难实现富裕。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就陆续有村民种葡萄。30多年来,葡萄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沙石峪成了葡萄种植专业村,全村1500亩耕地中有1000亩种植了数十个品种的优质葡萄,同时还种植了桃子、李子、柿子、杏等,使得村里的果实采摘季节得以最大延长。

葡萄种植大户张立柱早先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入千元。听说种葡萄收入高,他也试种了两亩。刚开始种不活,经过跟农技师学习,他把葡萄秧栽在装满好土的塑料袋中,再把塑料袋放到碎石土坑中栽种。第一批葡萄就卖出了好价钱,收入比种玉米翻了一番,他寻思建20亩的葡萄园,做大葡萄产业。

张立柱用自家的好地,跟人置换了18亩相对集中的坡地。可碎石坡地上种不了葡萄,他就铁镐刨石,徒手垒墙,肩膀挑土。“一小块一小块地整,再连成片。”张立柱说。现在,20亩葡萄年产量达5万多斤,年收入20多万元。近几年,他又在自家葡萄园里设立了采摘园,收入再次提高。

沙石峪干旱少雨、土少砂石多,村里为此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特殊环境,定向培育出“玫瑰香”葡萄。这种葡萄颗粒饱满,色泽鲜艳,甜度适中,很受市场欢迎。目前,沙石峪的葡萄主要有4大类多个产品,以“沙石峪”命名的葡萄品牌远近闻名。

2015年起,每年秋季,沙石峪都要举办葡萄采摘旅游文化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品美味葡萄,尝农家饭菜。沙石峪还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依托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沙石峪村创新理念,培育了10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很受游客欢迎。

王艳双家的“艳双农家院”由南北两进房组成,中间的院子装成了阳光房,摆了几张餐桌,整个小院最多可接待120人就餐、十几人住宿。“这几年举办采摘节后,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回头客也多了。”王艳双说。

带着一家老小到此旅游的天津市民李建旺说:“沙石峪风景如画,物产丰富,而且吃住方便,以后还会再来。”

据介绍,目前沙石峪村正在谋划葡萄酒堡、外交小镇等一批新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