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企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个技术革新是怎样实现的
——中建路桥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冯举高 通讯员 宋沅沅 郭运龙

得益于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中建路桥集团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集团营业收入从30亿元增至100亿元,实现了“3年3个台阶”的跨越式发展;市场广度也实现了质的提升,由以省内为主走向全国,进而迈向全球。

在追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路桥不仅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而且鼓励广大职工不懈求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创新工作室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韩永红职工创新工作室”在2016年成立之初,就研发出“自行加工桩头破碎金属钢板”和“震动拌合装置”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改变了多年来靠人工用风镐操作的传统施工方式,将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桥桩基础施工中。

仅两年后,“韩永红职工创新工作室”又取得了新突破。2018年,韩永红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发明出“防止车辆静止状态下前后移动的装置”。该装置可有效防止运输车辆在斜坡停靠时“溜车”,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我们有榜样可以学习。”韩永红告诉记者,集团成立的第一个创新工作室是以当时的总工程师平长德的名字命名的“平长德职工创新工作室”。该创新工作室成立仅仅几年时间,便先后研发出国家级工法一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完成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2项、河北省建设行业科技成果12项,制定出交通部行业标准一部、中国机械行业标准两部。“平长德职工创新工作室”因此广受赞誉,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平长德本人也于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如今,在中建路桥集团,既有固定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又有流动的“创新工作站”;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既有专项资金的充足保障,又有集团党委、决策层给予的必要管理和指导;在机制建设方面,集团高度注重在项目建设中发现、吸纳人才,职工自觉创新的主动性明显提升。

2018年,中建路桥集团第一公司承建了台州沿海高速PPP1路面标项目,负责主线长32.1公里的路段以及两个跨海特大桥、3处互通立交的施工任务,仅水泥稳定层混合料就要用90多万吨,沥青混合料用40多万吨。这个总造价高达4亿元的项目,要在50天内完成。为此,中建路桥集团第一公司抽调精英,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公司总经理丁小平来了,常务副总经理郭昆朋来了,一直在河北衡水某项目现场坐镇指挥的项目经理王飞来了,负责生产工作的副经理杜保印也带着各类技术、设备及管理人员赶来了……

项目党支部书记林志芳有着多年“拌合楼”管理经验。为确保项目如期完工,他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兼任拌合站站长。一次,一台运行中的拌合楼忽然出现故障。紧急排查后,林志芳发现问题出在链条上。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更换新链条,大约需要一整天时间。恰在此时,林志芳忽然想起,该部件与之前废弃的一台机器上的部件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经过紧急测量调试,他和同事们立刻着手改造废弃部件。仅仅两个多小时后,新链条就被改装成功了,拌合楼也顺利运转起来。

代表核心技术的“基础创新”、代表施工能力的“现场创新”、代表管理智慧的“隐形创新”,这样的技术革新例子在中建路桥屡见不鲜。还以台州施工现场为例,凭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改进施工环节,台州项目日均“水稳摊铺拌和”(一种碾压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产能从原来的1.2万吨至1.5万吨迅速提升到2.3万吨至2.5万吨,最高时产能达到2.87万吨;日均“沥青摊铺拌和”产能从0.5万吨提高到1.1万吨,创造了堪称业界奇迹的“台州速度”。

“台州速度”诞生不久,山东济宁也迎来了一场施工“大考”。承建济宁EPC项目的中国路桥集团山东分公司的职工们,经历18个小时的奋战,顺利完成了新运河泵站雨水泵房基础筏板混凝土浇筑。此次浇筑是济宁EPC项目部第一次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无论施工难度、速度还是质量均在同期同类施工中首屈一指。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功不可没。”济宁EPC项目经理王春光告诉记者,本次筏板浇筑的特点是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为此,项目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合理的施工工艺、充足的机具设备和科学的组织安排,确保筏板基础混凝土浇捣施工顺利完成。

通过台州项目和济宁项目,中建路桥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其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也成为同行竞相学习的榜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建路桥集团在建项目超100个,遍布国内20多个省区市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