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到如今向先进制造、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等十大生态产业的绿色蝶变,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到如今向“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与国家向西开放新高地腾飞……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黄河母亲河畔高质量快速崛起,并以精致蜕变后的崭新姿态昂首迈进新时代。
“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城市新名片
兰州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之处,降水量少,自然生态脆弱。南北两山经过兰州人民背冰上山播绿、承包荒山造林等诸多努力,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绿化面积达60万亩,成为全国八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围绕黄河兰州段治理保护重点工作,兰州市综合施策,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饮用水源地保护,黄河水生态持续改善,近20年黄河兰州段水质连续100%达标,2016年起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特别是兰州将治理生态环境污染作为重中之重,铁腕推进气水土协同共治,历史性地摘掉了多年来“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黑帽子”,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城市名片,201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依山傍水、得天独秀。为做足做好黄河文章,成立了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理委员会,致力于开发整合黄河两岸各类旅游资源,努力把兰州建设成独具魅力的西部“黄河之都”。尤其是2019年以来,兰州围绕“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目标愿景,以“一河、两岸、立面、两山、两线、两端”为重点,大力实施黄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和亮化景观升级工程,坚定不移走高质量治水兴水之路,构建滨河绿道和生态水道,百里黄河风情线已成为全国较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和较大的城市带状公园。
兰州成为我国最受欢迎十大避暑城市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根据携程网数据显示,2019年“十一”黄金周,兰州成为跟团游人气榜首城市。统计显示,2019年前9个月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471.4万人次、增长26.8%,实现旅游总收入572.6亿元、增长27.1%。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新引擎
“兰州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兰州市委领导指出。2018年7月,中共兰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审时度势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国家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截至2018年已累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近400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50多项、国家建设基金项目20多项,注册登记企业累计达到11500多户。2018年,国家批复成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探索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历史重任,也为兰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家平台。
兰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促进科技创新“50条”、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人口人才增长战略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设立总规模21亿元的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协调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特别是紧扣“自主”形成特色、着眼“示范”创新制度,发布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体系,确定连片区35平方公里作为发展核心区,启动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组建一批产业研究院、科技创新工作站,推进一批重点先导性、基础性项目,自创区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
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73家,占全省52.7%,申请专利突破1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一批科研项目水平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兰州科技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7%,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兰州排名第91位、国内排名第19位。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陆海联动构建开放新格局
坚持用开放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在全国、全球的大版图和大格局中去寻找兰州城市发展方位和坐标,主动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一系列战略使命,致力建设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等区域的国际化开放城市,凸显兰州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近年来,兰州把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后发赶超、换道超车的最大机遇,着眼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建设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形成大枢纽、发展大产业,努力在向西开放和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对外开放格局实现历史性转变。目前,已建成兰州国际陆港、新区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推进兰州国际陆港公铁联运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两个示范工程建设,“兰州号”欧洲、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专列实现常态化运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创新发运的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与传统海运方式相比,运时缩短了33天,畅通了16亿人口的南亚市场,辐射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有力促进了中尼边境贸易大幅增加。
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优化,成为货运、客运往来的强力支撑。常态化开展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木材、棉纱等进口业务,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等40多个国家开展粮食、木材、肉类、有色金属等大宗贸易。截至目前,兰州市累计发运各类国际货运班列共656列,货值17亿美元。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功能不断提升,2019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额14.59亿元,增长205%。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累计执行国内客运航线22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3条、货运航线6条,通航城市达112座,航空客流量增幅位居全国省会机场前列。
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兰州国产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也愈加频繁。全市累计发展外贸企业280家,共向12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7大类1000多种商品,进口57个国家和地区5大类310多种商品。同时,积极开展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促进了地区、行业、企业间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近年来,外贸进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猛增,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积极巩固发展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39个,成功承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员实践考察、亚信特别工作组和高官委员会会议、“一带一路”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等多项外事经贸交流活动,连续举办9届兰马赛并晋升为国际田联金标和中国田协金牌“双金”赛事,成功承办在亚洲召开的国际田联路跑会议,兰州对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一心两翼”拓展城市新空间
为破解“两山夹一河”地理发展空间受限、主城区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拥堵等瓶颈问题,兰州市确立了“一心两翼”城市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和城市“东扩”战略,积极推动工业向北发展、人口向东转移、中心城区疏解,着力构建各区县和“三区”错位互补发展、多极支撑的“大兰州”格局。
“一心”即主城四区作为城市核心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区;“一翼”即兰州新区作为城市拓展区,重点布局先进工业和制造业,着力建设支撑全市发展的产业基地;“另一翼”即榆中盆地作为城市副中心,重点承接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全力打造生态创新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兰州新区紧盯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经过七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建成16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60多个,总投资3200多亿元,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支柱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已经迈入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集聚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年在全国国家新区中位列前三,2018年第四次国家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兰州新区召开。
兰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构想与甘肃省建设生态创新城的战略部署、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高度契合,已经成为全省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大事和兰州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正在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加快构建以田园、花园、校园、家园“四园”和科创、文创、创智、创造“四创”为核心的生态创新城。目前,榆中生态创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已经通过全球招标方式完成,先期启动兰大“双一流”建设和生态创新城周边绿化景观提质增效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项目,超前谋划和储备了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高铁新城、矿物质复合纳米材料生产研发基地、轨道4号线等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带动性项目。
与此同时,兰州市以驰而不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科学完善城市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重点实施了城市景观、夜景亮化、特色文化街区、路网、架空线缆入地、老旧楼院治理等项目,集中整治建筑立面、违法建设、户外广告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抓住兰州被国家确定为5G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广5G技术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城市环境卫生和形象品位大幅提升,市民满意度和自豪感持续增强,得到了广大外地游客的纷纷点赞。
(数据来源: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