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政“小资金”撬动养老“大资本”——
河南太康破题农村特困人员养老
□ 本报记者 夏先清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李向东

养老难,农村养老更难。“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成为许多农村老人生活的写照。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村养老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愈加突出。

“特困老人的需求,我们都有相应的服务来满足。”河南省太康县民政局局长刘永新介绍,近年来,太康县依托国家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原则,实施了居村联养、集中供养、邻里助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等模式,不仅实现了农村特困人员兜底供养全覆盖,还利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养老“大资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进来,共同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题,推进整个县域范围内的乡风文明建设。

红彤彤的番茄、拳头大的葫芦、紫色的茄子……太康县毛庄镇小新村居村联养点院内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脑梗后生活不便,来联养点后,现在一日三餐有保障,每天还能跟朋友们一起去锻炼、赶集。”今年70岁的李安对记者说。

“脚踩棒子手拉弦,听我给您谈一谈。过去都说老来难,看我们小日子过得比蜜甜。”符草楼镇敬老院内,刚刚吃过饭的老人们正在高兴地说快板、唱大鼓书。据介绍,符草楼镇敬老院由太康县财政拨款,现已经入住80人。

近几年,太康县积极探索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等多种社会兜底保障模式,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全县9721名农村特困人员,其中集中供养2068人、社会托养1989人、亲情赡养1252人、居村联养4327人、邻里助养85人。

兜底供养政策不仅解决了特困人员的生活问题,还给太康县引进了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养老事业的机会。在推进特困人员兜底供养的过程中,太康县整合利用各类闲置资源、采取民建公助等形式共吸纳社会资金1.3亿元,用来新建改造房屋3000多间,增设床位4000多张,购置配备相应养老设施,吸引多方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事业。

“我们投入200万元,最初是想建造一个老年公寓,面积为6000平方米。”姬庄村居民联养点负责人王娜对记者说,“老年公寓建成后入住率一直非常低。2018年10月,了解到有特困老人兜底托养的政策之后,我们就把老年公寓改成了一个居村联养点,吸纳了51名特困人员入住。”

按照太康县的政策,新建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利用旧村室、学校闲置房屋等改造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同时,县政府负担每人每年600元运转管理经费、5020元的供养经费,直接拨付给居村联养点;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敬老院和居村联养点的电费补贴;居村联养点的工作人员工资由县政府拨款。

“我建立居村联养点就是为了回报当年帮助过我们家的这些乡亲们。”朱口镇崔古同居村联养点负责人冯锦霞说。冯锦霞今年48岁,原先生活较为困难,在邻居亲朋的帮助下她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抚养长大,还开起了一家楼板厂。去年9月1日冯锦霞将村里的废旧村室改造成了居村联养点,目前已吸纳55人入住。

太康县还大力开展“接亲人回家活动”,推动实现“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目标。同时组织开展了“一会六评”活动,大力表彰好人好事,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新风正气蔚然成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