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要闻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东营实施生态调水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飞鸟翔集黄河口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管 斌 王金虎
近期,100多万只候鸟陆续抵达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截至目前,已发现368种鸟类在此中转、越冬和繁殖,每年在湿地聚集的鸟类高峰时超600万只。  张晓龙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滔滔黄河,一路咆哮奔涌,来到最下游的山东东营,在渤海之滨沉积,年复一年,形成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以及大片湿地。这是黄河母亲在奔向大海之前,留给中华儿女的又一份馈赠。

初冬时节的黄河口湿地,芦花飞雪、万鸟翔集。在我国沿海这片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内,水陆相间,芳草萋萋,遮天蔽日的鸟儿,或在空中盘旋,或携枝筑巢,或在水中怡然漫步。

“东营是黄河入海口城市,我们将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大保护,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告诉记者,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保护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和重要支点。近年来,东营认真贯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湿地修复和刁口河故道生态调水工程,先后修复湿地2.3万公顷,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鸟类种类由建区时的265种增加到目前的368种。

“鸟儿都知道,这里的人对它们特别好。”在东营黄河口大湿地拍鸟、护鸟20多年的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告诉记者:“鸟多的时候,飞起来黑压压一大片。最近几年,随着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快速改善。这里面既有‘常住人口’留鸟,也有‘短租客’夏候鸟和冬候鸟,以及‘过境游客’旅鸟。在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500万至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

眼下,东营正在实施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水系贯通项目,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努力建设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在全球8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径中,有2条会经过黄河三角洲。这里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

郭建三介绍,东方白鹳是一种对环境质量极为挑剔的鸟类。2005年时,他们还只是在东营越冬,不在此繁殖。今年,仅在保护区内就发现了150多巢东方白鹳,保护区外也发现了60巢。据不完全统计,有约1500只东方白鹳生活在东营,占全球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为把东方白鹳留下,保护区工作人员费尽心思为他们建起“经济适用房”。东方白鹳习惯在高处筑巢,一般会选择高大的稀树林,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十几年前,东方白鹳就开始在电线杆上筑巢。为消除鸟对电力安全的威胁,同时减少电磁辐射对鸟的影响,当地在电线杆顶端布置上碗状的巢托,诱导东方白鹳在指定的“安全位置”筑巢。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东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去年10月,东营成为全球18个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湿地是东营的显著生态特色,全市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据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于龙飞介绍,世界自然遗产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成功申遗将有力推动黄河口区域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引擎作用。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是东营特有的世界级旅游资源。眼下,东营正着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级、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