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一带一路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工厂真棒”
——中建钢构项目团队深耕北非热土
中建钢构阿尔及利亚制造厂下料机点火。 黄 银摄

本报记者 杨阳腾

近日,地中海畔的阿尔及利亚布维拉省Habicare工业园内,中国建筑首个海外钢结构制造厂——中建钢构阿尔及利亚制造厂下料机点火,这意味着这座工厂正式投产。

这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第六个钢结构制造基地,设计年产能8000吨,将为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区域提供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整体解决方案。

中建钢构阿尔及利亚制造厂占地约7000平方米,生产构件以轻、中型钢结构为主。可加工焊接型钢、热轧H型、圆管、埋件等各类构件,产品适用于公共建筑、酒店住宅、工业厂房等多个领域。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建非常重视本地化运营。为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管理好属地化员工,制造厂团队“手把手”为当地培养技能工人。

起初,因为语言障碍等原因,属地化员工对制造厂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理解不深、执行不强,工作效率较低。制造厂团队为每一位属地化工人配备一位中国籍工人师傅,由于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你画我猜”的场景经常在工厂上演。带领属地化工人操作时,中国师傅常常手口并用,“连说带比画”地教学。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保证属地化工人能够自己上手后,再逐步带他们接触更复杂的工作,使其在实操中不断熟悉、提高工作技能。

“师傅教一遍,本人做一遍,上手熟悉后再一起干”,就是靠着这种“师带徒”的工作机制,制造厂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提升。制造厂团队还将国内相关生产管理制度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绘成形象易懂的图册标语。

在彼此磨合中,属地化工人们的工作技能愈发娴熟,他们对和自己民族不同、肤色不同的制造厂管理团队也愈发认同。

一名在职阿工的弟弟来工厂面试时说:“我希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强大。我觉得你们公司有这个实力,所以我来了。”

原来,制造厂团队会对面试成功的属地员工实行入职宣贯,播放法语版企业宣传片等,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这位主动求职的阿工,就是在家里听到了哥哥对中国企业的实力的感慨慕名前来。工作不仅是营生,更要为社会、国家创造价值。这样的理念在阿工心中生根发芽。

Hayet是制造厂属地化员工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建厂团队刚进驻工业园时招聘的属地秘书。她精通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为建厂解决了很多难题。“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我从中国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提高,就更有干劲。”爱学习的Hayet总是穿梭在车间与办公室之间。随着工厂投产,Hayet的角色转变成属地化工人的小班长,负责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厂长司胜飞总会在每周晨会结束后带着Hayet再熟悉一遍车间的机器设备,再讲一次钢结构的制造流程。

如今,在制造厂车间内,总能看到中国工人带着两三名当地工人,在各个工位上流水作业、井然有序。他们的交流无需太多语言,一个手势、一次示范、一句SAHUN(阿尔及利亚俗语:谢谢)就能将任务分配下去。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员工们都在为建设阿尔及利亚一起努力。

每月的第五个工作日,是制造厂最热闹,也是属地化员工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天是每月工资发放日。当地工人们拿到工资时,总会说一句,“Quelle bonne usine”(我们的工厂真棒)。司胜飞也总会回复一句,“Bon service”(你们也很棒)。

中建钢构阿尔及利亚制造厂试运营以来,斩获了第一个制造项目——阿尔及利亚东方商业广场运动馆项目钢结构制造工程,并圆满完成。随着制造厂正式投产运营,中建钢构项目团队将继续深耕北非热土,让“中建蓝”在地中海畔展现最亮丽的色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