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步重庆工业博物馆——
翻开工业历史大辞典
□ 冉瑞成 杨露勇

这里记录着辉煌的近现代中国钢铁工业历史,这里书写了抗战大后方军工生产的民族传奇,这是一段血与火的时代记忆。

今年9月28日,“记载重庆工业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一个综合展示工业门类的博物馆,从决定修建至今,前后历时整整10年。其号称“馆藏一座城的铁铸风华”,浓缩了重庆近代工业百年历史。大渡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诏彬认为,重庆工业文化博物馆是大渡口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必将有力推动大渡口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徜徉于博物馆内,仿佛置身于我国钢铁工业历史知识的海洋。这里,记录着辉煌的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书写了抗战大后方军工生产的民族传奇。这是一段血与火的时代记忆,更是用钢铁、用生命铸就的民族脊梁。

钢魂永续

重庆工业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重钢李子林片区,依托重庆钢铁集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址建设而成,由主展馆、“钢魂”馆、工业遗址公园等构成,着力打造具有创新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场景式的泛博物馆。

“钢魂”馆是在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进行活化利用、专题陈列,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并支持抗战的恢宏历史。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展馆里,1913年进口的重达100吨的高炉、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等图片和实物充分展示和演绎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钢魂的故事从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开始。于是,钢魂带着游客进入汉阳工业萌芽时期……

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重器西迁,为国扛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此危难之际,为保存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血脉,1938年3月,钢迁会奉令成立,担负起将仅存的钢铁工业择要西迁至抗战大后方的重任。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的机器设备,以备迁川建厂,为后方钢铁事业建立了基础。

这次艰难的西迁,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血脉,也保存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产业工人,为抗战大后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胜利。

钢迁会本着“虽居后方,足制强敌”的理念,在抗战形势最为危急的紧要关头,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毅然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生产,支援军工。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后方冶金工业的建立,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近代旧中国唯一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在内地建立的冶金工业,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冶金技术队伍,促进了西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钢迁会时期,“山在厂中,厂在山中”,撑起中国抗战工业的脊梁,保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火苗。新中国成立后,重钢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建,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重庆工业重镇的产业基础,其生产的优质钢材为新中国农业、采矿、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能源开发、军工国防、出口援外、民用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生产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炉火熊熊,钢魂永续。

齿轮不歇

博物馆主展馆从回顾重庆工业走过的百余年风雨历程,到展望“十三五”以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主展馆里实物见证了重庆工业的发展历史。

近代以来,重庆工业历经了4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无不与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

主展馆共分5个单元。从开埠、抗战、三线、改革、未来5个方面回顾重庆工业走过的百余年风雨历程,到展望“十三五”以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全面展示了重庆工业为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巨大贡献!

1891年,重庆海关成立,重庆被迫开埠。火柴、棉织、丝纺、猪鬃加工、玻璃、冶金、采煤等行业先后在该阶段中发生、发展。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近代机器工业的星星之火也出现在电力、矿冶、纺织、面粉、制革、医药、水泥、造船等行业中。

1964年起,重庆因具有较强的工业实力而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重庆在此阶段初步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备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战略大后方的重要工业基地。

198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此后,重庆工业生产出一大批有利于国民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获得国家金银奖,还进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创汇。重庆直辖后,重庆工业经过调整、改制、扭亏、转型、升级等措施,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工业遗址公园约42亩,场地内有1905年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等珍贵工业设备展品。该蒸汽机堪称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蒸汽机长10米、宽4.5米、高2米、重250吨。1906年由张之洞购进,先后服役于广州、汉阳等地,1938年,它随“宜昌大撤退”西迁至钢迁会大渡口厂区(今重钢),因迁运过程中诸多零部件被散放在长江沿岸多处,所以直到1951年才被重新安装并于12月投产。1952年4月10日,这台蒸汽机成功轧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根中华式38KG/M重轨,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钢轨生产提供动力。1985年,重钢实施节能改造,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退休”。

博物馆内的“运-五”轻型飞机也格外引人注目。它是重庆三峡通用航空公司使用的“运-五”轻型多用途飞机。于1959年制造,长18米、高12米、宽5米,是第一款我国自主制造的轻型多用途飞机,也是我国航空业的起步机型,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博物馆内的“山城牌”汽车也可谓馆内之宝。1974年,“山城牌”汽车正式投入小批量生产。该车是用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CA10A进行改装的平头双排座四吨汽车。由重庆汽车制造总厂负责总装、生产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的钢体、钢盖、曲轴、凸轮轴等主要部件。值得一提的是,汽车驾驶室是重庆公交公司利用解放牌公共汽车的车头制作而成的,即从引擎盖后面斩断,再加上一排座位,如此便成就了其“平头卡车”的独特造型。当时“山城牌”手表、洗衣机、电风扇等产品家喻户晓。汽车,则属于人人羡慕的“高档品”,引得在场游客啧啧称赞。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