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隐喻、暗喻等修辞手法,我们今天看起来仍受益匪浅。
《红楼梦》《水浒传》的经典评点本中,“一击两鸣”“草蛇灰线”等字眼多有所见,意指各类伏线、影射等艺术手段。《西游记》评点中,此类言语虽然少见,但这些表现手法依旧大量存在。故事情节彼此遥相呼应,隐藏微言,洞悉大义。
《西游记》一大隐喻,是“桃子”,代表了欲望。第二回中,菩提祖师讲道,孙悟空很高兴,“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祖师问他来学艺多久了,孙悟空说这些年去后山砍柴,共吃了七次饱桃。祖师说:“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上智者,心七孔。孙悟空吃了七年鲜桃,七孔熟,心智明,具备了学道的前提条件。菩提祖师就开始教他筋斗云、七十二变等法术。
菩提祖师本人,就可视为心的象征。他住的地方,名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与“心”有关,“菩提”二字也有觉悟心灵的含义。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心”骚动起来的艺术化表现。而猪八戒在蟠桃会上喝醉酒调戏嫦娥被贬,沙和尚由于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获罪,起因离不开蟠桃会,象征意涵和孙悟空搅乱蟠桃会一样,也是心魔作祟。
《西游记》中穿插的诗词,也处处是“心”的隐喻。大闹天宫后,如来佛从西天赶来,降服了孙悟空。为酬谢,玉皇大帝做了安天大会。有诗赞美:“宴设蟠桃猴搅乱,安天大会胜蟠桃”。“猴搅乱”实指“心猿”捣乱,压于五行山下,就“安天”了,也“安心”了。始于“心乱”,终于“心安”,这一心路历程也算圆满了。
再如第十四回,孙悟空刚归顺唐僧后,临近黄昏之时,打死一只虎。一阙《西江月》词有云:“一钩新月破黄昏,万点明星光晕。”有清朝的评点说“诗中有‘一钩新月破黄昏’绝色丽句,读者不过目为点缀晚情闲情,不知伏虎之后,而偃月之形已宛然成像矣。”此意指孙悟空灭虎,祛除恶念,走上修行取经路,正如新月,心之萌动,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异曲同工。
更有艺术趣味的,是第三十六回乌鸡国中,唐僧感叹取经路途艰辛,在马上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中出现了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茴香等字眼,均为中药名,遥指第六十九回朱紫国的故事。那一回中,国王服药后,疾病痊愈,欣喜之余问药方,孙悟空说有马兜铃,正和乌鸡国一回中“途中催趱马兜铃”诗句呼应。从乌鸡国到朱紫国,两位国王的经历,均暗指了一个道理——心病还须心药医。
除诗词外,小说回目也有点睛隐喻之意,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等,直观醒目。综之,《西游记》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妖魔鬼怪,只有我们的欲望心思在作怪。万物万事,非心莫属。心生魔生,心静魔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