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的克里特文明孕育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让希腊这颗璀璨的爱琴海明星在西方世界熠熠生辉。艺术的灵感在这里迸发,思想的碰撞在这里融汇。在世界最重要五大博物馆之一的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人们透过时间的窗户去窥探历史的漫漫长河。
卫城博物馆位于希腊雅典卫城山丘下,建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遗址上。这座构思于1976年,由瑞士建筑师伯纳德·屈米设计、希腊本土建筑师米哈利斯·佛堤阿迪斯协助的建筑于2007年动工,2009年建造完成,今年正是其10岁生日。
卫城博物馆的面积大约有25000平方米,其中14000平方米用于展览。明亮的场馆设计与馆藏文物的陈列风格,用朴素的方式给游客以人文代入,震慑身心。卫城博物馆顶层设计别具匠心,由于地基限制无法将整个卫城博物馆设计成与雅典卫城平行,设计师将博物馆顶层与博物馆主体建筑旋转形成一定角度,达到了与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平行的效果。
卫城斜坡展区位于一层,这里主要展示卫城诸多神庙和附近住宅区中发掘出土的文物,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6世纪,呈现了古代雅典人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宗教因素一直萦绕其中。对于世界的认知,陌生恐惧与新鲜好奇并存,在某些事情上的无力渺小,只能寄托于宗教神化这条纽带以凝聚人心和慰以希冀。这是共性,但也存在着差异。长坡道南侧的展示主要是医神祭坛,当时甚至已经有很多人体器官模型和医疗器具。在从未经历过神权统治的古希腊人日常生活中,宗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奉神的同时已经萌发了高度理性主义,他们遵循万事万物的客观原因与规律。如今,相较于东方的针灸药理,西方在医疗上的大胆手术,是保守稳中求胜还是激进另辟蹊径?答案可能隐藏在东西方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碰撞和交融中。带着这样的思考迈向考古发掘区,踩着透明的玻璃地板,感觉真切而遥远。卫城博物馆留下的,是对这座古代城池最美好的追溯。
博物馆二层是古风时期的艺术品展区,楼梯口的三角楣收藏了大量精美雕刻作品,有些考古发现甚至在帕特农神庙建成之前。人们装饰了雅典卫城上的第一批大型庙宇,重要展品包括卫城山门的方格天花板、胜利女神神庙的雕塑、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神柱等。轴心时代的智能大爆发,生产力大增和富足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古希腊人把“几何学性质”完整地融入到了艺术作品中,比如黄金分割。事实证明,这样的作品的确是合理的、美的、和谐的。博物馆二层最为特别的展厅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此厅没有隔间,内部48根立柱环立,不同高度的立柱上展列了各种雕像。朴素而典雅,洁白而庄重,展现了希腊独具特色的美。
博物馆三层是帕特农神庙展区,后期修复中将帕特农神庙带状装饰的浅浮雕最大限度地呈现在中心位置。但此时,雕刻的精美却掩盖不住历史沧桑:公元393年被改为基督教堂;土耳其统治时期成了清真寺;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拆解;19世纪初,还被时任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托马斯雇工拆下了许多浮雕,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尔金石雕。
如今,埃尔金石雕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过去30多年,希腊政府很多次要求英国归还埃尔金石雕,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卫城博物馆里播放的视频,讲述了埃尔金石雕的历史,包括它被英国人野蛮带走的过程。这段视频意在提醒希腊人不要忘记,希腊“国宝”如今流落异国他乡。历史长河的洗礼躲不过尘世的沧桑,但艺术之光终不会被湮没。希望埃尔金石雕早日被归还,可以让世人共同追忆那个辉煌的艺术巅峰。
雅典卫城博物馆是一座雕塑,经无数雕塑家之手、耗时几千年精雕细琢,一个纯洁伟岸的巨人形象伫立在悠悠岁月里,时间将其他的一切冲刷成了黑色,但他却在沧桑之后依然坚挺。一副黑白的剪影,一曲文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