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代表在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热议——
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出路
本报记者 袁 勇

近日,由外交部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驻华系统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由阿里巴巴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伊利集团、溢达集团4家企业牵头,16家企业共同发起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倡议》,表达了中外优秀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并呼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繁荣、包容、绿色发展。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企业要站在战略高度看待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符合多数企业的共同诉求,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要把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战略,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同时,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激活长板优势,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伊利集团正在积极探索和创新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份,发起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全球网络,与供应商共同承诺,在采购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的采购全过程。”潘刚说,在营养领域,“伊利2020项目”对全国25个省区130个市县的贫困地区青少年和儿童进行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在生态保护领域,伊利集团金典品牌一直聚焦于湿地动物保护,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号召公众参与其中。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表示,要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改变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逻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航运高速发展,吸引了不少‘热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供需失衡、运力过剩,一批航运企业相继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未完全消化完,这样的发展逻辑就是典型的‘先破坏后修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反思的同时加强合作,追求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许立荣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还要改变重本土、轻国际的观念,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国际布局已经是大势所趋,开展国际布局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了解全球各地可持续发展诉求的有效窗口。

英特尔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表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持续创新,这就需要企业文化里有创新思维,有前瞻意识,还要敢于冒险,敢于不断试错。

施耐德集团高级副总裁文森·佩蒂特表示,施耐德在全世界有80个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极大地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率。此外,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15年前,施耐德就推出了施耐德可持续发展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衡量施耐德集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施耐德集团近期也作出了新的承诺,到2025年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将实现零排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