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一带一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交流”
——“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培训第二期侧记
本报记者 朱文娟

“我们需要它,无论是中文版还是阿拉伯语版。请再次与课程主管协商!因为,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交流。”在第一天上午的培训课结束后,突尼斯《大众观点报》社长穆罕默德·哈姆鲁尼在微信群里直接而又急切地表达意愿。第二天上午专题讲座刚到一半,乌克兰《经济学家报》副总编辑安德烈·布扎罗夫趁着短暂中间休息时间与授课老师沟通,迅速将课件内容“收入囊中”并转发给了所有学员,根本等不了培训协调组之后做工作。

10月21日至24日,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的各个培训现场,都能感受到来自阿拉伯语国家和俄语国家41家媒体43位资深编辑记者代表的热情和激情。作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第二期学员,他们对在北京的技术参观、主题讲座、交流互动都大加点赞。“有价值”,这是学员们在表达感受时说得最多的词语。

频繁举起手机,有价值的信息都要带回去

在中国两家重要媒体单位的技术参观过程中,科摩罗《祖国报》编辑艾哈迈德·穆罕默德不断地用手机拍照,努力收集看到的各种新应用、新手段、新方式。“中国媒体使用的科技让人着迷。”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转变特别欣赏,特别是有关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发展转型让他由衷地赞叹:“这样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便捷地获取信息,相当于报纸主动走到人们中去,这非常好。”

“这些都要拍吗?”我拿着给穆罕默德·哈姆鲁尼拍的一张照片问他。“中国媒体在电子屏传播方面的运用发展很快,高科技显示屏为传统报纸应对市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他非常肯定地点头并回答我:“包括突尼斯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在新媒体发展领域都还没获得突破,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和合作,尤其是与拥有成熟技术的中国开展交流。”

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阿曼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哈穆德·阿勒马赫里兹都想看看这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正在干什么、用什么。多媒体展示墙上不断更新的数据、视频会议实时连线的互动设备、AI合成主播的推广运用……都让他眼前一亮,“没来中国前,我认为中国就是个商业大国,来了中国后,我才知道中国不仅历史悠久,同时在新媒体、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非常先进”。

不想放下话筒,还想再多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答案

“都说万事开头难……”埃及《共和国报》副总编辑穆斯塔法·埃尔布洛克用一句地道的中国俗语开始了他的提问。针对“中国最近70年之变化”主题分享,他赞叹中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展的非凡变化,希望能了解普通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怎样的。阿塞拜疆国家通讯社首席记者阿齐兹·马梅多夫更是用“太空级”发展速度来形容中国这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惊人变化。他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希望揭开中国为什么行的秘密。

乌克兰《经济学家报》副总编辑安德烈·布扎罗夫对中国农村的信息传播很好奇,如何将新媒体上的内容传递给他们呢?当得知中国农村宽带网络和手机普及率数据,以及农民当“网红”用手机做直播,利用社交平台售卖农产品等玩法后,他说只能表示“服气”。同样对中国农村问题感兴趣的还有哈穆德·阿勒马赫里兹。在听到一些有关乡村支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故事介绍后,他说中国政府关注偏远地区老百姓生活的态度真暖心。

现场互动交流不断加时,“最后一个问题”总也不能成为最后。“目前中国的文盲率是什么状态?”“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软件和应用是什么?”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用“抢”的姿势才有机会问出来。

来了还要再来,不断更新才能价值最大化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第一副总编辑尼娜·尼齐博洛娃比其他学员显得更有活力和魅力,她说这与中国人越来越有热情相一致。尼娜·尼齐博洛娃2010年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本次联盟访学活动已经是第五次来中国了。“中国有句俗话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所阐释的精神也是这个道理。”显然她已经有点中国通的感觉了,“中国的成果,是中国人民用勤劳努力换来的。吉尔吉斯斯坦希望能与中国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合作桥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

两年前,中国与格鲁吉亚正式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多了一个在黑海岸边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我第五次来中国,每次都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格鲁吉亚《多民族格鲁吉亚报》总编辑米哈依尔·艾迪诺夫说,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快,最明显的就是每次都能在北京看到新的标志建筑物。他对行程安排中其他城市调研很期待。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六次还是第七次来中国了,感觉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了。”乌兹别克斯坦《详实》新闻社总编辑安德烈·基沙耶夫感叹。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