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首页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辟新时代经济治理的新境界
金里伦

 编者按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破浪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新的发展奇迹掀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项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改革举措,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健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纷纷出台、落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我们将一往无前!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总体排名第31位,比2018年上升15位,比2017年上升47位。为此,该报告称,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前10位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这是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求、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成果,促进了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使更多优质企业得到更好发展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到推动改革创新开放;从保障就业改善民生,到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从夯实实体经济,到理顺政商关系;从加快脱贫攻坚,到协调区域发展;从加强党的领导,到转变干部作风……一个个鲜明印迹,串连起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问计中把准经济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更有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体现了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新时代经济治理的新境界。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键体现。经济治理的理想目标,应当既能充分发掘经济潜能、释放经济活力,又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福祉最大化。能不能通过有效治理来趋近、实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理想经济状态,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考验。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站上新的历史方位,面临一个前所未见的历史关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对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任务也更加紧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决策,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治理体系搭起“四梁八柱”,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经济治理大方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新秩序,让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中得以坚持、完善,经济运行的提质增效进一步夯实了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制度、体制、运行,三个层面的协调设计搭起了“梁”“椽”“柱”,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总体框架。

——以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确定经济治理新思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把握经济规律,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成为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个全面、系统、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治理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

——以历史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握经济治理方、法、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好治国理政中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例如,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有守”和“有为”有机结合;处理好扩大需求与结构调整的关系,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共享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促进就业的关系,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机遇,同时千方百计帮助广大劳动者更好适应创业就业条件变化;处理好信用扩张与经济风险的关系,高度重视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优化结构、强化监管,促进金融回归本源;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促进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确定方、法、度上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是新时代经济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以配套协同的综合施策推动经济治理见成效。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一体考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国家战略与规划、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区域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开放政策等协同配套,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不仅如此,中央还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在具体经济工作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落地生根。这几年来,宏观调控与简政放权协同推进,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关键领域的改革与各种调控工具灵活使用相互配合,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政府服务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热潮喷涌,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宏观调控为改革赢得了空间和时间,改革又提升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水平,二者统一于国家经济治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总体而言,坚持“宏观调控有度”,与建设“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结合起来,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和效能。一方面,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为深化改革创造了平稳秩序和宽松环境;另一方面,调控体系本身不断健全,法治思维、市场力量灵活运用,多种经济治理手段协同发力,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

载入历史的辉煌成绩,莫不源于照亮时代的思想光芒。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广阔的未来等待着新的书写。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积累,国内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木桶”效应,都是未来道路上一个个等待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发展理念转变和能力本领提升,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和总结近年来经济治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特点,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推动中国经济过好发展方式关、经济结构关、增长动力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