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高远战略智慧指导新实践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了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呈现,体现了新思想指导新时代新实践的高远战略智慧。

提升战略思维,增强执政本领

领导近十四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提升战略思维正是增强政治本领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一词也是《纲要》中的高频词。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是对关系事物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能力以思维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点,集中体现为对战略态势的预判能力。对此,《纲要》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弱,取决于价值立场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理论研究的广度、知识视野的宽度和预测时间的跨度。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方面需要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现实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另一方面,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情况,必须增强战略的预见性、穿透力。对此,《纲要》着重指出:“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做好战略规划,展现美好蓝图

战略思维侧重认知,战略规划偏重实践。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渐清晰,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方面,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这一目标,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大,各种杂音噪音也会对人们正确谋划战略造成干扰。只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才能画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格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也孕育着大风险和大挑战。“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融合交汇,又构成了一个事关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更具整体性宏观性的大局势。置身其中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两个大局”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锚定了谋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方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智慧的现实根基和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环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大胆谋划,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建设,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举措,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梁八柱”。

把握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优势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敏锐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纲要》指出:“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乘势而上,事业迎来大发展;抓不住或者错失发展机遇,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逐渐落后,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发展的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作出这一基本判断有着重要依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对;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我国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无二,各国都想在我国寻找发展机遇。因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得出这一重要结论有利于强化机遇意识,增强发展信心。一方面要善于抓住良机,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当前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善于化危为机,变外部压力为加快推动发展的动力。《纲要》着重指出:“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要防微虑远、谋定后动,做好万全准备,同时善于学会利用危机,在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

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能回避潜在的各种危险,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善于转危为机。《纲要》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增强战略定力,自主从容发展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有定力,才能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战略定力,才能临危不惧、自主从容。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战略定力是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自信、毅力和意志,即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稳得了神,不受外界力量所干扰蛊惑,不为一时得失而朝令夕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党和人民事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

增强战略定力,关键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可以说,“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战略定力的集中体现,《纲要》各部分内容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基本方略所蕴含的战略定力。增强战略定力,既要立足国内发展的大环境,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诉求相互碰撞、力量竞相发声的局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又要积极融入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在纵横交织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审时度势、尊重规律,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只要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自信、“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超然从容,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执笔:缪劲翔)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