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磨砺以须捍卫万里长空
——火箭军提升战略能力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杨永刚
火箭军受阅队员们背后装载的是东风-17常规导弹。 刘明松摄

“向右——看!”2019年10月1日,随着将军领队、火箭军某基地司令员薛今峰一声令下,352名身着墨绿色火箭军军服的受阅队员,目光如炬,步调一致,英姿勃发地接受检阅。

时针倒拨,回望征程。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军种,开启了战略导弹部队新的伟大征程。一路走来,他们踏着改革强军的催征战鼓,在东海之滨、岭南丛林、塞外大漠、高原戈壁,厉兵秣马,箭在弦上,诠释着一支新型战略军种的忠诚和担当。

磨炼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作为一支高技术战略军种,火箭军拥有很多“金手指”“神瞄手”“专业通”,被誉为“工匠型”“专家型”“复合型”士官。

现代战争亮剑弹指间,分秒定乾坤。火箭军某旅发射四营导弹发动机技师朱庆喜一直把速度作为不变追求,他至今保持着全旅推进剂加注管路断开连接用时最短、发动机专业装备仪器故障排除最迅速、航空插头焊接速度最快等6项以速度制胜的纪录。

2018年,在一场实战化发射演练中,当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流程之时,突然出现加注信号传递不正常。“设备断电,停止操作,排除故障!”现场指挥员朱庆喜当即下令。

只有8分钟排障时间,超过时限,就要退出发射程序。导弹加注系统管线密布整个阵地,8分钟里要准确锁定故障都非易事,谈何排故?面对挑战,全营官兵都替他捏了把汗。朱庆喜观察完信号状态后,直奔导弹贮箱电缆插头。拔下插头,万用表一测,当即判定“电缆插头插针出现氧化”。经打磨处理,故障当场排除,用时4分钟。现场把关的高工为他点赞:“火眼金睛观细节,转瞬之间除故障,真不愧是‘快枪手’!”

西北大漠,朔风扑面。某新型导弹实弹发射进入关键阶段,发射成败决定该型导弹能否按时列装,对火箭军某导弹旅如期形成新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

高速打印机端口,数千组反映导弹“健康状况”的数据接连吐出,交到负责信号监测的一级军士长高飞云手中。这是发射前最核心的把关,任何一个数据偏差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六营发控技师高飞云拿起红色铅笔,俯下半个身子,双眼像扫描仪一样,以极快的速度将数据读入大脑“CPU”、完成比对判读。进入导弹模拟飞行阶段,突然,一个细微的数据震荡让高飞云的瞳孔猛然一缩,双眉紧缩一团。“电压超差,有情况!”几乎是下意识的,他果断叫停了测试操作进程。这是一个夹杂在各种代码中间的电压参数,反映的是某系统电子元器件工作情况,测试数据显示,这个电子元器件输出电压超出正常范围近5%。技术专家组通过数据演算发现,高飞云的判定极为准确,如果不及时消除超差,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影响成功发射。结论得到验证,迅速更换电子元件,测试顺利进行,发射圆满成功。

白山黑水,红蓝对抗激战正酣,多支导弹劲旅展开指挥筹划、导弹攻防、生存防护等课目演练,全方位检验部队作战方案、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

南国密林,迎着绵绵秋雨,某导弹旅多个发射架被判号手“阵亡”,一批“多能号手”迅速奔赴“战位”,一人完成多岗操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反击作战。

中原腹地,某新型导弹旅训练大厅内,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如火如荼,各专业、各号位官兵登台竞争“战场资格证”,近百名操作号手获评等级号手……

在改革强军大道上,火箭军部队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用过硬本领不断践行“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能力要求。

汇聚神剑腾飞的人才方阵

初秋的高原戈壁,一声巨响撕破四周的宁静,一枚大国长剑瞬时腾空而起,在天空划出一道壮美弧线。数据显示,这次发射创下同型号发射最佳精度。3天后,同一型号导弹再次刺破云霄,再一次打破精度纪录。

两次刷新纪录的火箭军某导弹旅,组建仅一年多,第一批人员至今仍住着兄弟单位的旧营房,新成立的几个营队租住的是地方民房,由于年久失修,墙壁斑驳,地面坎坷不平,甚至还有100多名官兵无处安身,只能靠探亲休假、外学外训的官兵腾出铺位轮换居住。

学习没有教材、训练没有场地、操作没有装备……导弹旅组建第二天,官兵便奔赴多家科研院所、兄弟单位跟岗见学,一批批操作骨干在千锤百炼中成长,一大批年轻干部获评“全能操作号手”。

导弹腾飞的烈焰里,熔铸着导弹将士冲锋的姿态。近年来,火箭军为了提升战斗力,不断汇聚撑起神剑腾飞的人才方阵,一批批运筹帷幄的战场指挥员,一个个挺立潮头的科技先锋,一群群挥戈仗剑的导弹精兵,一代代忠诚报国的英雄模范,用铿锵的誓言和拼搏的血汗,汇聚起火箭军建设发展的昂扬力量,擎起大国支撑的钢铁脊梁。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导弹专家队伍培养管理机制,火箭军还在全军率先走与装备研制单位安排专家骨干双向挂职锻炼的路子,推动军民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度发展,与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等多家国防科技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育才机制,选送技术人才苗子“加钢淬火”。还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专家骨干到部队代职学习协议》,把军民融合方式由单向挂职深化拓展为双向挂职,形成装备研制试验到训练使用的闭合回路、无缝连接。

据介绍,依托国防科技领域优势资源,通过“订单式”培养、“导师制”帮带、“实战化”锤炼,先后培养出250余名专家型导弹技术人才,80多人走上导弹旅团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岗位,有85%的人在导弹发射、跨区演练等任务中担任技术“总把关”,研制创新100多项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营造正气充盈的军营环境

火箭军部队历来以严著称、以实著称,历代战略导弹部队官兵扎根导弹军营、矢志砺剑报国,积淀培育出以“三爱”“五讲”为核心的砺剑精神。如今,砺剑精神已融入官兵血脉,注入强军基因,成为营造清风正气的精神支柱。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火箭军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军委“十项规定”,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二十条措施”,把律令如铁、执纪如山的措施硬起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治理“车轮上的腐败”;从严查“干涉基层敏感事务”到纠治“收受土特产”等“微腐败”,一个个难题得到解决,一个个山头被攻克,部队建设呈现激浊扬清、传统回归的向上向好新气象。

一次,某导弹旅一名干部探亲归来,给政委李保国发了一条短信:“家里自产的苞茶,有提神醒脑作用,给您带了一盒,放宿舍门口了。”李保国当即回短信:“提神醒脑说得好,取回自饮醒醒脑!”

荣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的李保国入伍22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底线,他常说,“收礼哪怕只有一次,也可能‘白袍点墨,终不可湔’”。

“监督之眼无处不在,让‘微腐败’无处藏身。”在某旅,58名思想过硬、作风扎实的士兵代表被聘为基层风气监督员,颁发证书,定期组织纪检监察培训,常态深入基层各单位展开基层风气监察,发现问题直通纪检监察科。

火箭军某团一名士官在改选综合考核中多项成绩不达标,其父母来到部队找关系说情,被该团领导严词拒绝:考核不合格就是不称职,不能继续留队。而同一个连队综合考评中成绩优秀的上等兵武亚辉,虽长年在外执行任务,却被优先确定留队。

将之求胜者,必致爱于兵。火箭军广泛开展“密切官兵关系、纯正基层风气”教育实践活动,层层组织干部骨干带兵能力集训,举办“唱响新时代战友之歌”主题巡回报告,组织砺剑尖兵走基层分享交流,评选表彰火箭军“百名好班长”,推动形成铁心向党、真心为兵、同心创业、潜心砺剑的新风新貌,导弹军营处处洋溢着官兵友爱的新时代赞歌。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