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迎接2019年新一批援柬华文教师的欢迎宴会上,笔者偶遇一名前来迎接新同事的志愿者老师王亚飞。他向笔者讲述了自己在柬援教2年多的经历和思考,刷新了笔者对这支年轻志愿者队伍的认识,深感敬佩。
王亚飞是位黑龙江小伙,2017年通过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师招聘考试,以志愿者老师身份来到柬埔寨援教。今年已经是他在柬埔寨的第三个年头。按照汉办的规定,这也将是他以志愿者身份在柬埔寨工作的最后一年。
他援教的吾哥比里市公立中华学校位于柬埔寨西北部省份卜迭棉芷省,靠近柬泰边境,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从学校出发前往金边,虽然只有350多公里的路程,但却需要开车7个多小时。从2007年起,中华学校实行中柬文全日制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学校教学班级从幼儿班开设到初中三年级。中文班15个,柬文班11个。在校学生近600人,中柬文教师人数达26人,其中6名是来自中国的援教志愿者。
由于当地热心捐资助学的华人财力有限,加之常有学生无法交齐本已不高的学费,学校长期负债运转。学校里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仅有一台电脑和复印机,外加两个蓝牙音箱。两间幼儿教室里没有玩具,唯一的游乐设施就是秋千。图书馆的儿童书籍主要为上世纪90年代的连环画,且大多陈旧霉变,已久无更新。学校教材和学习资料奇缺,主要用复印书或旧书,甚至手抄。
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很难坚持学习至初中。学校礼堂二层及主楼两侧各三间教室因为经费缺乏,迄今未能建成。在旺盛的教育需求推动下,中华学校规模持续扩大,现有校舍很快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说起这些问题,王亚飞颇有些焦虑,“这种教学环境在柬埔寨并不少见”。
尽管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当地孩子仍充满了学习动力。王亚飞说,每天上学时,那些孩子们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说“老师好”,放学后说“老师再见”,蹦蹦跳跳跑出教室。从他们的衣服鞋子和午饭能看出,很多孩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一些家住得比较偏远的学生,需要每天坐船或者搭摩托车早早到车站等候校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过,艰苦的环境阻挡不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渴望。看到这些,作为老师的王亚飞感到自己“再苦再累都值了”。
在王亚飞的讲述中,满满都是对当地教育发展的忧虑,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丝毫没有提及援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其实,志愿者们的援教条件很艰苦。由于资金有限,不少学校以铁皮蒙顶。柬埔寨常年高温,一节课下来,老师们无不大汗淋漓。遇到雨天,雨水打在铁皮上叮当作响,授课只能靠喊。在中国驻柬使馆和在柬中资企业等的帮助下,很多老师宿舍配备了空调和冰箱,但考虑到高昂的用电成本和学校的经济负担,志愿者老师都觉得“奢侈”不愿使用。
看病是志愿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柬埔寨卫生环境较差,登革热、伤寒、疟疾等热带疾病肆虐。仅2018/2019年度,志愿者老师感染登革热病例就达26例,甚至还有二次感染的情况。由于当地医生水平有限,出现两例误诊,险些出现生命危险。志愿者遇到小病都不愿意给当地找麻烦,基本靠扛。稍重一点的病,才送到金边治疗。
2019年2月份,在高棉大学的一次火灾中,由于火势迟迟未能得到控制,4名居住在教学楼四层的志愿者女老师,被迫跳楼求生,分别出现了骨折、挫伤等轻重伤。然而,经历了这场劫难的4位老师,除了1人需要回国康复外,其他3人仍坚定地选择留在柬埔寨,继续援教。
从2010年国家汉办首次向柬埔寨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起,目前已有1650余人次志愿者来到柬埔寨,教授学生10余万人,成为柬埔寨汉语文化推广和中柬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柬埔寨当地家庭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志愿者老师所在的孔子学院和华校学习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植于当地民众心中。志愿者们同样感受到当地学校和民众给予他们的温暖回馈。
王亚飞说,在路上经常见到本地人对志愿者老师微笑,每次买菜时,阿婆都会便宜很多,还赠送葱和香菜。援教两年多的王亚飞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他说,自己和朋友聊天时不经意间说“我家这里怎么怎么样”,朋友常会一脸疑惑。此时他才意识到,这里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
今年是王亚飞在中华学校任教的最后一个年头。“我会分外珍惜卖菜阿婆赠送的‘小礼物’、珍惜阿姨们对我蹩脚柬埔寨语的‘嘲笑’、珍惜和学生们相处的短暂时光、珍惜和本土老师的真挚情谊、享受校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柬埔寨的风土民情,了解孩子们对于汉语和知识的渴求。希望更多的热心人士能够帮一帮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帮一帮不顾亏损坚持办学的学校,让学校成为更多孩子的成长乐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