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罗世辉教授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一系列科研项目支撑下,形成了磁浮二代转向架技术,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产权不明晰,成果曾一度难以实现转化。“正因为学校跟我们发明人明确了产权,让我们有了转化的动力和权力,团队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工程样车的设计、制造、调试、下线。这样的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罗世辉教授说。
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来激励。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界小岗村”改革,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向发明人的实际让渡,使发明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从实质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探索与创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发展。
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机制,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按照会议精神,西南交大持续加大力度推进相关改革。数据显示,目前该校已有205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分割确权,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了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早在2010年,西南交大就成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西南交大将其拥有的土木工程学院杨其新教授团队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喷膜防水材料”项目所有权变更为该教授团队和学校共有,经三方评估作价500万元后入股成都嘉州新型防水材料公司,杨其新团队持有其中300万元股份。经过3年多的产品化研发,2014年该项专利完成了产品化,现在已经取得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是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推动了上述成果的转化,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局面。”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设计者、西南交大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康凯宁表示。
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完善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制度,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要求“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特色鲜明,拥有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科研体系。为使科技成果走向实际应用,2016年1月,学校研究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介绍,该《规定》明确学校与职务发明人可以按照“3∶7”的比例共同申请专利,也可以按同样的比例分割学校持有的职务发明专利,将职务发明人的“转化后奖励”前置为“知识产权共有”,进而实现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大部分所有权。
针对科研成果从专利到产品转化最缺乏人才、经费的中间性试验环节,西南交大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和双流区政府正在协商组建跨高校中试研发平台,由地方政府提供科技资金作为主要的中试风险投资来源。此举旨在扩大该校提出的通过“天使前投资”解决中试难题的成果转化模式试验,争取为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提供根本、系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