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贫困户率先成为富裕户——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乡村调研采访,记者发现了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仔细分析,贫困户的“逆袭”至少反映两点:一是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二是确定的脱贫路子精准,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贫困户“逆袭”的背后,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在为贫困群众补齐“精神短板”、激发其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开展产业扶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贫困户受益,在各种帮扶政策推动下,在驻村干部的具体帮助下,他们鼓足干劲、轻装上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入超过当地普通家庭甚至成为富裕户也就不足为奇。
同时,这一现象也提醒人们不应忽视“易贫户”。一些农村群众按照现行标准衡量虽不贫困,但持续增收不稳定,处于贫困的边缘,在家庭遇到较大开支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致贫。对这些群体,应持续予以关注和帮扶。就像河畔村所采取的措施那样,始终紧盯处于贫困线边缘和已脱贫户的生产生活,做到脱贫仍不脱钩,确保持续增收。
贫困户“逆袭”的背后,折射出脱贫攻坚正驱动乡村产业重构。在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就是确立和培育优势产业的过程,也是乡村产业重构的过程。比如,阿热勒村旅游富民的做法、盖孜力克村培育品牌的实践,均取得了扎实成效,群众受益明显。
开展产业扶贫,重构乡村产业,既要因地制宜,也要着眼长远。记者在调研采访中感到,要避免项目同质化倾向。比如,南疆本不种黑木耳,如今南疆四地州的一些乡村选择或计划选择黑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产量从无到有,迅速成长;再如,刺绣也是南疆乡村常选择的脱贫项目,但存在产品过剩隐忧。如何科学确定脱贫项目,如何把握乡村产业重构的节奏,是需要解答好的一道课题。
阿克苏是南疆四地州的缩影,南疆四地州则是“三区三州”的缩影。贫困户的“逆袭”令人欣喜,期待更多乡亲实现“逆袭”,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稳步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