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创新大脑的前沿对话,这是一个创新合作的盛大平台。10月17日,2019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论坛开幕式暨全体会议。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探讨全球科技未来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先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大国。然而,在我国科技成果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攻克科技创新难关方面仍有需要逐渐优化以及持续发力的方面,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体系相对薄弱。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刘富胜说,从短期来看,建议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横向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从长期来看,建议做大做强基础学科,优化培育交叉学科,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让真正的原创性成果脱颖而出。
“应高度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注重与应用创新研究的衔接。”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会芝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上。
“国家应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可以考虑制定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年度倍增计划。”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升建议,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全球院士科技创新与合作平行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重视高科技人才要落到实处,需构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留住人才;强化多元办学,培养人才;建立国际化网络化的人才配置体系,用好人才。
攻克创新难关,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不仅要攻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更要注重科技创新效率,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品荣说,在宏观层面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优化科技资源在领域上的分配、优化科技资源在地域上的分配、优化科技资源在不同类型科研单位上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