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理论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 周 琳

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类的行为方式反过来又影响自然,而且这种影响还可能是整体性、负面性的。例如,由于资本的肆意泛滥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然的整体性的影响,还需要做整体性的反思,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重要理论资源和实践之道。

马克思主义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涉及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多个方面。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取消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论断从根本上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创新,而且引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做了具体部署,包括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正确认识、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逼迫人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的落实落地,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依据,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逻辑,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标尺,将生态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将生态建设放在长远发展的规划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两个阶段”的建设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保证和体现: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天蓝、地绿、水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清洁美丽……美丽中国的图景,让人心旷神怡。美丽中国的建设,将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为人类如何建设现代文明提供重要的实践参照。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