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我国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我国第二次发表粮食安全白皮书。当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同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进行了解读。
“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说,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不脱销、不断档。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建立和完善了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通过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一套精准高效的调控“组合拳”,有力推动了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了粮食供求平衡质量,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粮食质量安全关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认为,解决好“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的管理,确保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粮食质量安全事比天大,责任重于泰山。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守住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切实解决好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黄炜说。
粮食储备数量是否真实,质量是否安全呢?继2001年、2009年之后,今年国务院组织了第三次全国性的粮食库存大清查,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原则,重点检查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历时大半年,检查了1.7万个库点、19万个货位,目前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总体看,粮食库存基本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要求。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在平时,更要保在急时,有备才能无患。”黄炜说,我国充足的原粮储备是粮食应急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应对粮食安全急需时的“压舱石”。除了原粮储备,我国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还建立了能够满足10天至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应急储备。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黄炜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做到“手中有粮”。除了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和成品粮应急储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还规划布局了包括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等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目前,全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704家,日加工能力138万吨;应急供应网点48831家,日供应能力182万吨;应急配送中心3081个,总仓储能力5387万吨;应急储运企业3492个,日运输能力达到113万吨。
——做到“变时有数”。通过加强粮食监测预警,能随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及时发现需要应急处置的问题。目前,全国现已建成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直报点1817个,地方市场信息监测点9523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重要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做到未动先知、未涨先知。
——做到“急时有序”。除了国家层面的粮食应急预案,全国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587个市(地)、2440个县也建立了区域性粮食应急预案。各地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增强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做到“肩上有责”。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逐级逐层压实各级政府粮食应急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总的来说,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储备数量充足,物流效率持续提高,调控体系日益完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应急保供工作,让党中央放心,让老百姓安心。”黄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