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塔尔、热瓦普、艾捷克……走进新疆图木舒克市吐逊那买提乐器店,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琳琅满目。店主擅长乐器制作,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开了这间店面。他告诉记者,“自己带了一个贫困户徒弟,在制作、销售乐器的同时,还帮助困难群众增收”。
近年来,新疆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各族群众持续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特色产业接地气
在洛浦县纳瓦乡博斯坦村,欢快而有节奏的织机声时常萦绕耳畔。坐落在这里的和田玉花艾德莱斯丝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传统的艾德莱斯绸服装面料,产品销往和田、喀什、乌鲁木齐等地。企业负责人曼则莱·麦麦提在政府的帮扶下,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成为创业者,并带动本村妇女创业、就业。
作为深度贫困县,洛浦县近年来大力培育艾德莱斯绸、养殖鸽子等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村民脱贫增收。去年,全县城乡劳动力转移8.7万多人次,稳定转移就业逾2万人。该县总结认为,发展特色产业要“接地气”,千方百计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置身其中,担当发展主力。
新疆是棉花生产大区,多年来坚持做好棉花文章,努力发展好这项特色产业。然而,各地种植水平不一、作物质量不一,导致种植户收入差距也较大。记者在柯坪县启浪乡巴合恰村了解到,该村种植棉花3700多亩,每亩产量在350公斤左右,而邻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亩产则高达420公斤至450公斤。
“特色产业是优势产业,一定要千方百计发展好,全村在棉花种植上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巴合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唐德旨来自中石化西北石油局,他对记者说,“我们和二团结成帮扶对子,确定了今年全村棉花每亩增产10%、种植户增收300元至400元的目标。”
唐德旨表示,巴合恰村还坚持“两条腿”走路,将特色肉牛养殖作为发展重点,确保乡亲们稳定增收。村民开赛尔·卡哈尔承包土地种棉花,并办起了养殖场,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富裕路,成为全村致富带头人。
项目运营解难题
除了产业本身惠民底色“鲜亮”,新疆还着眼项目运营方式,“描画”特色产业惠民宏图。“公司将车间设在农村,员工全部来自本地和周边乡镇。”在库车县齐满镇托库孜托玛村,思祺制衣有限公司的企业负责人欧阳志军告诉记者,车间所在地距离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城区均为25公里左右,周边还有4个乡镇场,便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如今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像思祺制衣有限公司按照“总部+卫星工厂”或“总部+家庭作坊”方式组织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解决了一些群众因为要照顾家庭无法离家就业的难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上工资。
在英吉沙县芒辛乡尤喀克霍加艾日克村,闲暇时的“百姓大舞台”成了生产车间,一些妇女在这里编织地毯,产品由喀什新银鹤地毯有限公司收购。“不耽误农活,也能照顾家,干多少挣多少,特别适合我们。”村民努尔古丽·买丁说。
在产业项目运营上,新疆一些县市还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浦县引入黑龙江北味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木耳菌包生产线、深加工生产线,并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同时整合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等入股,双方共同成立了昆仑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折股量化热情高
在此基础上,洛浦县将投入资金全部折股量化到近34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户入股2万元。这种“折股量化、配股到户、保底分红、共享收益”的模式,既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资金折股量化分红、入股合作社分红、参与种植等收益形式,可以带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企业负责人刘铎敏表示。
统计显示,去年新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首次突破2万元,比上年增长7.6%。今年,该自治区将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次。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林果、刺绣、干馕等特色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强健新疆经济筋骨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群众尝到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