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胶州
废旧地膜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隋丽君
收获土豆的同时,村民把被收割机翻滚上来的废旧地膜抽离出来。
隋丽君摄(中经视觉)

在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马铃薯收割机从田里走过,一颗颗鲜嫩壮实的马铃薯被翻出来,村民们紧跟其后捡起马铃薯,装进袋子里。

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每辆收割机后面坐了一名村民,随着机器的运转,手疾眼快的村民把同时被收割机翻滚上来的废旧地膜也抽离出来,放置在旁边的竹筐里。

“今年有了废旧农膜回收政策,每亩地补贴20元,乡亲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苑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增太告诉记者。

在农田上铺一层薄膜,能使农作物很好地抵御低温和春旱。但大量使用地膜却不回收会对土壤和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

“以往地膜用的都是透明的0.004毫米薄膜,这种塑料埋在土壤中很难降解。”胶州市农业局环农站站长刘芬介绍,目前,胶州市地膜年使用量为800吨左右,仅马铃薯一种作物,地膜用量就达300多吨。据调查,胶州市常年种植马铃薯、花生地块的地膜残留平均每亩约2公斤。

为了让这些残膜最大限度地被回收利用,今年,胶州市在马铃薯等覆膜作物上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4000亩,推广0.01mm国家标准地膜示范区1.6万亩,建立地膜回收站4个。

“回收的废旧地膜统一拉到地膜回收站,再交由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加工成颗粒,投入到新地膜市场中。形成了‘农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刘芬说。

据悉,今年胶州市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的地块,当季回收率达到95%以上。

“俺家种了130亩马铃薯,今年每亩地毛收入6000多元,除此之外,今年头一次回收地膜增收2600元。”苑戈庄村村民辛京伟告诉记者:“虽然不多,但是废旧地膜没有了,庄稼长得好了,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