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首页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6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诗意中国

9月11日,浙江省长兴县画溪街道长桥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绘制家乡新面貌。 (新华社发)

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广泛深入开展。图为图书爱好者在江西新余新钢街道办桂花社区幸福书屋内阅读。 段文芝摄(中经视觉)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举办的第八届龙脊梯田文化节上,人们向中外游客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华社发)

守护历史根脉

本报记者 张 雪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伯远帖、五牛图、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等展品件件堪称国宝。这个展览讲述了一场关于文物回归的故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党和政府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展览是一个窗口,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文物事业的新篇章。70年来,新中国文物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起步,如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回顾历史,1950年,《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颁布;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文物保护法》获得通过并于2002年进行修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得以确立;进入新时代,文物工作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物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

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共识,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这些年,各级财政对文物工作的投入稳步增长。据统计,1978年中央支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0.07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08亿元。文物普查顺利进行,不可移动文物近76.7万处,国有登记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的“家底”得以摸清,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961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稳步推进。考古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项……

70年来,文物工作已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局。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任务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文物工作全力配合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积极抢救保护大量珍贵文物和遗址。

70年来,文物工作与百姓生产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1949年,我国仅有博物馆21家,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918个。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博物馆里过大年、度假日成为新年俗、新时尚;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施,促进了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保留乡土味道,为百姓留住了乡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丰富了旅游资源,让百姓品尝到营养美味的“文旅大餐”……

数字出版产业链加速崛起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图书的变化映衬着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图书出版社不足百家,书店不足3000家,出版图书不足万种。出版业相对落后的局面挡不住人们阅读的热情。文学作品《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热潮,带给人们思想的启迪。与此同时,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叶圣陶等名家作品相继出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图书的出版成为标志性事件。《青春万岁》《冬天里的春天》等长篇小说的推出标志着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家族》等作品标志着文学更紧密地拥抱普通大众;《尘埃落定》《东藏记》等作品标志着文学的多样性成为可能。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标志着我国儿童文学已达到可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水准。《不列颠百科全书》全译本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百科事业已经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步伐。“走向未来丛书”和“走向世界丛书”等丛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已拥有更为广阔的参照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出版迎来春天。《工程控制论》《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国大科学装置》和“中国高铁技术系列教材”等书籍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已居于领先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业坚持“双为”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和传承作出重要贡献。70年间,一批批精品出版工程落地,共同构筑起出版业高峰。《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译世界名著》《二十四史》等图书的大型出版工程历经几代人接力推出,出版精品持续涌现。许多精品力作畅销国际,被世界各大图书馆纷纷保藏。

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制成功;1987年,首张整页输出之中文报纸问世,中国出版业开始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在中国普及应用,数年间虚拟出版突飞猛进,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出版业开启快速发展模式。新世纪,中国出版进入数字出版阶段,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经过70年发展,以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出版物在种数、总印数等方面都大幅提升。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已经突破50万种。

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勃兴,新的出版产业链迅速崛起。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出版融合趋势加剧,产业结构迭代更新,出版产业链从传统的书报刊逐渐扩展到动漫、游戏、音乐、广告、数据库等,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越来越凸显。

正如一位出版人所言,中国有着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出版历史,曾经长期是人类出版的峰巅之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起点,当代出版人应继承传统,奋发有为,共同推动我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推动我国出版业重回人类出版的“峰巅”。

守正创新改写电影产业格局

本报记者 姜天骄

过去的一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60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从《白毛女》《城南旧事》,到《霸王别姬》《红高粱》,再到《战狼2》《流浪地球》……70年来,中国电影在奋进中崛起,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产业格局。

回顾70年光辉历程,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洪流,敏锐洞察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创作生产出一批批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电影作品。

回顾70年光辉历程,中国电影事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精湛、品行高尚、德艺双馨的电影艺术家。他们锐意进取、富于创造、乐于奉献,成为中国电影事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物质贫瘠,但人民的精神热情空前高涨,诞生了首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艺术片,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上世纪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进入上世纪60年代,《小兵张嘎》《大闹天宫》等电影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上世纪70年代,一部《小花》震动了中国影坛,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影片,创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在那个中国国门逐渐打开、放眼世界的时代,重新燃起了大众对电影的热情。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电影工作者因不断开创新的艺术风格而广受好评——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开创了新的历史风格。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电影创作,第四代导演代表谢飞难掩自豪之情:“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80年代,每年有290亿人次进电影院,90年代初有50亿到60亿人次,那时真的是电影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电影生产力空前提高,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广大电影工作者深入一线,亲身体验人民生活,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厚生活基础,创作出《十八洞村》等经典之作。文艺工作者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好传统好作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走进新时代,中国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比如《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百团大战》等影片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获得观众热烈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今天,中国电影正阔步走在从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道路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认为,守正是要坚持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包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创新来实现守正,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创更大空间。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节点上,中国电影艺术正续写新时代史诗,一代代导演薪火相传,不断拓展电影表现力,不断创新电影语言,推动中国电影一步步往前发展。在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事业必将更加绚烂多姿、生机盎然。

世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文化交流总能发挥特殊作用。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往来一直承担着积极开拓的职责。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从其前身发展到今天,与共和国同龄,担负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递友好交往的职责,见证了不同时期文化交流的变迁。

从1950年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展览科成立,1958年中国演出经理公司成立,到2004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组建,2018年集团完成“公司制改制”,名称变更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今天,我们是拥有全球演出展览业务的文化央企,已经形成国际演艺、艺术会展、文化旅游和演出院线运营四大业务板块。企业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与国家的强盛紧密相连,我们为能够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而骄傲,为能领略到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大国情怀而备受鼓舞。

从集团成立伊始,我们搭建的舞台就是面向世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舞台艺术交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这条特殊战线,我国与很多国家开辟了交往通道。

在岁月鎏金的舞台上,一代代中国优秀表演艺术家由此走向世界。他们用精湛表演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传递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卡拉扬、小泽征尔等一位位世界级艺术家,都是率先通过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渠道来到中国。

1979年小泽征尔访华时,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姜建华拉了一曲《二泉映月》,让小泽征尔感动得泪流满面。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太美了,姜建华的演奏深深打动了他。后来,通过小泽征尔的推介,在国际上掀起第一股二胡风潮。

今天,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始终发挥着文化央企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除了承担重要国事演出展览外,平均每年在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座城市举办组织各类演出、展览与综合文化活动近4000场,全球年度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我们还成功打造了“中华风韵”“舞动中国”“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等优秀演展品牌,以及多场次大型海外商业巡演等。中国现当代优秀艺术家在我们的舞台上成就了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我多年从事对外文化交往工作,曾在驻外使馆担任文化参赞,深刻感受到国家强盛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从我的角度观察演员,中国艺术家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水准也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日益强盛发生了变化,他们更自信了,更投入了,更善于交流了。

能带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世界的文化请进来,我感到非常自豪。新时代,我们只有立足全球视野,打造品牌、拓展渠道,才不负时代交予的重任。我们如今积极开拓院线平台,在国内有16家直营剧院,在国外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家机构组成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祝愿祖国日益强盛,热切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也将不忘初心,开拓进取,不负使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我们的贡献。

(本报记者 敖 蓉整理)

给少年儿童输送丰富“食粮”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立于1956年。一方小小的舞台,见证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

《马兰花》是中国儿艺建院首演剧目,演了60多年,2000多场,前后共有6个版本,至今演出仍场场爆满,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中国儿艺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儿童剧艺术走向繁荣。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今年重点推出了大型儿童剧《红缨》和音乐剧《火光中的繁星》。《红缨》塑造了英雄王二小的形象,《火光中的繁星》展现了淞沪会战中一群孩子的生活。我们希望把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当代少年儿童,愿当代的孩子们能铭记历史,传承英雄前辈的精神。

中国儿艺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儿童剧市场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儿艺一两年才能排一出新戏,一个角色甚至四五个人轮流演,一度只能主要依靠学校包场,普通观众自费走入剧场观看的情况比较少。

这些年,情况大为改变。目前,中国儿艺每年自创的儿童剧保持在5部左右,周末到售票处排队购票的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观众。我想,儿童剧艺术的红火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对孩子美育教育的重视。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增强美育熏陶的内容。同时,儿童剧消费能力的增强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大小观众对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密不可分。

当然,儿童剧受到市场认可,本质上离不开自身在创作方面的改变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儿艺始终坚持高质量创作,为给少年儿童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外国经典、现实题材”三者并举的创作之路,如《宝船》《成语魔方》等经典剧目,以丰富的中国元素,展示中华文化深刻内涵;《时间森林》《红缨》等探索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现实题材;《小飞侠彼得·潘》《小美人鱼》等改编自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剧,汲取世界文学宝库中儿童文学精髓。与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解决艺术呈现的问题。如果走进剧场,看到的还是很简陋的表达方式或者艺术呈现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吸引孩子们。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让更多儿童走进剧院,感受艺术熏陶,中国儿艺每年600余场的演出中约有70场是完全免费的,还有一些低票价的公益演出。除了驻场演出,我们还坚持下到最基层,服务老百姓。2018年,我们启动了“让边疆不再遥远”公益演出项目,计划用4年到5年时间走遍边疆8省区的10个重镇,目前已经走到广西、云南、吉林、西藏的边境地区演出60余场,惠及4万余名少年儿童。

(本报记者 张 雪整理)

人人都是文化的积极参与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的祖父成为部队的一名初级文化教员,祖母在扫盲班里完成了识字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的父亲接受了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成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学者。我在本世纪初接受了完整的学历教育后,成为北京的高校教师。我的两个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她们在绘本书籍和全球化的网络视频中长大。回首70年,我们家庭的文化发展与祖国一道,与时代同行。

7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最显著的成就是实现了全民文化的普及到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运动、文化场馆建设以及推广普通话等一大批政策实施。改革开放,高考恢复,进一步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这些政策有力推动我国人民享受更广泛、多元的文化、艺术和教育。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数字文化的普及显著提升了人们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日常使用的手机APP、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直播秀场,到文化科技高度融合的互动影视、超感影院、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大家明显感受到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改造。文化内容及其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在方便大众教育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同时,培育了文化消费新业态,并推动这些新兴业态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与日益丰富的文化内容相辅相成的,是文化消费便捷程度有了质的提高。借助互联网,有效整合大数据、云平台等智慧化服务,激发了群众文化消费的热情,提升了大众的参与程度,实现了文化建设中群众与文化的互动共享。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人们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如今,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7亿人,抖音和快手的用户每日活跃数都超过了2亿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也已经高达4.5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3.2%。数据表明,新时代的人们不再只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是新时代文化内容的生产性消费者。

除了规模持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化、市场化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我国文化走出去呈现出年轻、时尚、活力、动感的崭新面貌。网络游戏《王者荣耀》《荒野行动》等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张文化名片。国外知名视频网站与国内影视机构合作,通过网络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构建了全新的播出平台和商业模式,我们乐于看到,《甄嬛传》《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等一大批热播剧集,在海外“圈粉”无数的同时,持续掀起绚丽的影视文化中国风。(本报记者 梁剑箫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