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中国铸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个又一个引以为豪的中国奇迹,无不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各领域劳动者的心声,感受伟大祖国的历史性成就。
工信部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所长潘文:
“5G元年”多精彩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全球各国都在争夺5G制高点。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满足未来海量物联网设备联网需求。
我体验过5G的下载速度,比4G快40倍至60倍,比目前千兆宽带快多了,几乎无延迟。
作为公认的5G应用之一,虚拟现实业务近几年一直是业界热点话题。我在重庆智博会上体验过中国移动的8K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各地演唱会、赛事直播,还可以用于游戏、娱乐视频等场景,助力实现5G改变社会的愿景。
5G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网络速度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黄 鑫整理)
北京化工二厂退休职工刘兆才:
车快路短情更浓
这些年,伟大祖国在各个方面都有特别大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是铁路出行的变化。
我和老伴是在插队时认识的。十年插队,十年来回往返。那时候交通不便,车票不好买,路程还特别长,北京到上海坐火车需要一天一夜,铁路见证了我们朴实的爱情。每年我们见面两次,我去北京一次,她来上海一次。
后来铁路大提速,北京到上海坐火车只要12个小时,车次多了,车票也好买了。
现在有了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个小时。约1200公里的路程,舒适快捷,路短了,家近了,情也更浓了。
(本报记者 齐 慧整理)
河北石家庄市退休职工王丽娜:
移动支付真好用
扫码骑共享单车,在超市里刷脸支付……如今只要有手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需求几乎都能解决,十几年前根本想不到!
我第一次用手机支付是在淘宝上买了一个花盆架。当时商店里找不到合适尺寸,而上网一搜,到处都是。我当时就想,手机购物支付真是太方便了。
下个月,我们战友在洛阳聚会。我用手机买火车票只用了1分钟,后来发现有更合适的车票,还在手机上改签了。每天有这么多人需要出行买票,如此该节约大家多少时间和精力。
一样东西能像手机支付这么流行,一定是因为它给所有人都能带来看得见、摸得到的好处,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陈 静整理)
江西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农民李金明:
种粮捧上“金钥匙”
民谚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粮,我最在意的就是种子。
在2000年之前,水稻品种产量不稳定,不抗倒伏也不抗旱。我开始只种了10亩地,耕作方式也很传统,一年下来只收获了7000多斤稻谷,除去农资成本和人力,挣不了多少钱。
伴随杂交稻品种的更新换代,2018年我的种粮面积扩大到500多亩,今年种植面积又多了100亩,纯利润有望突破50万元。
这些年,我种粮的面积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耕地条件改善,利于规模化种粮;二是不断推出的杂交稻新品种,让我对产量和质量都有信心。
(本报记者 乔金亮整理)
山东青岛康普顿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黎明:
跨海大桥真便捷
2013年,我们公司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当初,公司有3个备选地址,最终看中了胶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我现在上班,走胶州湾跨海大桥到西岸比走环湾路能节约40分钟。
跨海大桥为企业员工通勤节约时间的好处看得见。相比其他路线,班车在跨海大桥路段不设站点且行驶平稳,员工可以在班车上小憩,这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胶州湾跨海大桥为公司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座桥,缩短了胶州湾东西两岸距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新机遇。
(本报记者 刘 成整理)
山东曲阜市陵城镇玄帝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忠义:
修路富了“穷窝窝”
我所在的玄帝庙村坐落在山东济宁曲阜市,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穷窝窝”。
要想富,先修路。2006年以来,乘着济宁市“村村通”“户户通”政策春风,公路修到了村路口,13条村内街巷也进行了硬化,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2017年,我们村原来硬化的道路逐渐破损,急需翻修改造。这时,济宁市、曲阜市两级政府投资160余万元,对我们村所有道路提档升级,主街、小巷全部铺上了沥青路面,道路两边增加了排水沟、绿化带。
前几年还开通了城际公交、城乡公交,让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坐上公交车,村民隔三差五就到市里逛一逛。
(本报记者 王金虎整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
编织大漠“绿丝带”
上世纪90年代初,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设项目启动,我主要负责公路的选线和防沙治沙等工作。
经过3年建设,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贯通。然而,这条路却频遭风沙侵袭,总被阻断。
从修路之始,我们就开始研究防沙治沙,在“死亡之海”编织“绿丝带”。2002年,研究团队建立了沙漠植物园,引种了近300种植物。次年,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立项。3年后,一条长400余公里、种植苗木近2000万株的防护林工程竣工。
没有荒凉的沙漠,更无荒凉的人生。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与研究团队一起让这条“绿丝带”在“死亡之海”持续飘扬。
(本报记者 乔文汇整理)
云南安宁市金方街道后山社区居民陈国荣:
进城生活美滋滋
我的家乡安宁市紧邻昆明城区,城镇化率已达75.8%。我是安宁市较早一批“洗脚上楼”的农民,得了不少好处!我们家的变化不仅是由农民变市民,更大的变化是进了厂子,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子女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并先后在昆钢参加了工作。
安宁市这几年的变化很大,社区干部不仅经常过来嘘寒问暖,还带着大伙整治生活环境,像我们居住的老旧小区也改变了模样。环境更好了,茶余饭后在小区里晒晒太阳打打牌,还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
现在,我们老两口领着退休金,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本报记者 周 斌整理)
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安九铁路项目部副经理陈贵桥:
为国筑桥很自豪
我叫陈贵桥,名字里之所以有个“桥”字,是因为我是一名“桥二代”。40年前,我的父亲陈长柏来到江西九江,参与建设九江长江大桥。如今,我也来到九江,参建安九高铁鳊鱼洲长江大桥。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了一名建桥工人。
2017年11月15日,安九高铁鳊鱼洲长江大桥开工建设。我提前一个月来到建桥工地,担任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安九铁路项目部副经理。大桥自开工以来,我每天与工友们在一起,不分昼夜,餐风饮露,攻坚克难,奋战在施工一线。
如今,我们国家建桥事业发展飞速,我也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创造更大的成绩。
(本报记者 刘 兴整理)
全国劳模、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张应龙:
科技治沙梦成真
2002年春天,在北京打拼多年后,我回到家乡陕西榆林,承包了神木市秃尾河源头南北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的42.8万亩荒沙,组建了一支生态团队,走上了艰难的治沙之路。
1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从事治沙事业。从2003年开始,我在全国各地寻求科学治沙的良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我将神木和榆林沙区的原始树种——长柄扁桃与治沙事业联系到了一起。
让我欣喜的是,治沙与科研相互作用产生了显著的良性互动效应,有效地推动了治沙事业发展,我们累计栽植人工林38万亩,管护面积达50万亩。
(本报记者 张 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