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柳州市大龙潭社区:
这里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大龙潭社区举办的民族特色小吃展示活动。 (资料图片)
大龙潭社区党委书记韦庆珍(中)为青少年讲解少数民族文化。 (资料图片)

广西柳州市有一座风景秀丽的龙潭公园。在美丽的龙潭湖畔,是个居住着8003人的大龙潭社区。社区居民中少数民族人口近四分之一,汇集了壮、回、瑶、苗、侗等13个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让大龙潭社区居民的生活多姿多彩。

大龙潭社区有“三件宝”,全国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大龙潭网上歌圩和龙潭公园。

三件宝,件件都是社区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敬相爱的见证。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各族居民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追梦。民族团结的花朵,盛开在龙潭湖畔,美丽而芬芳。

民族团结花盛开

雨后清晨,阳光刺破云层,透过浓密的树叶洒落在龙潭路上,温馨、明媚。

平日里,年轻人赶往市中心方向去上班,老年人则漫步龙潭公园来锻炼。

晨练的老人中,有89岁高龄的李明贵。这位山东老人腰杆硬朗,两眼炯炯有神,说话中气十足。老人14岁扛枪打仗,跟随部队一起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从北打到南。

1980年李明贵转业到柳州商业机械厂,担任副厂长、党委书记,从此落户大龙潭社区。

作为老居民,李明贵对社区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我刚转业过来时,社区居民的生活还是很困难的。但是不管谁家有难,大家都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靠着互相帮助,各民族兄弟姐妹克服种种困难,携手一路走过来。”李明贵说。

大龙潭社区所在的龙潭路分布着当年柳州的许多国有企业,形成了工厂和职工宿舍交织的混合型社区。

“那时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是从各地招工来的,大家虽然语言、生活习俗不一样,但是工友间和邻里关系都很和谐。”李明贵说。

改革开放后,柳州工业得到较大发展,这些工厂在当地县乡村大范围招工,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一大批人员进入城市。当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只有两三人,大多数时间在街巷蹲点入户,做着人口信息登记和开展卫生、治安宣传工作。由于外来人口多、地方方言多,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方言,方便和外来人员交流。

“当时居委会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工资收入,需靠自己做点小生意维持,办公室只有30平方米,人多一点的会要到外面树下或凉亭里开。现在社区搬进了6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给居民提供的服务多了,活动场地也多了,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李明贵说。

如今,龙潭公园优美的环境,吸引来许多人养老,昔日柳州的工业区已逐渐变成生活居住区和休闲养老区。进入新世纪以后,大龙潭社区各民族加速融合发展,打油茶、唱山歌是社区壮、瑶、苗、侗等民族的传统习俗,如今,这一习俗深受社区各族群众的喜爱。

1991年退休后,李明贵依然关心社区建设,多次到中小学为各族学生讲述革命传统故事,孩子们非常欢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李明贵把自己多年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拿出来,在社区民族文化长廊里摆出“七十大庆”的造型,供人们参观。

李明贵把山东人的豪爽,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社区。而退休医生、毛南族党员谭迺核则为社区谱写了一首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互关爱的感人之歌。

社区壮族居民卢玉珍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丈夫梁玉斌也身患疾病,无法照料瘫痪在床的卢玉珍。了解这一情况后,谭迺核主动担下了护理卢玉珍的重担,一干就是近5年。

谭迺核从柳州橡胶厂卫生所退休后返聘到诊所上班。每天下班要先去卢玉珍家帮她翻身、洗理、上药后再回家。见妈妈总是回家这么晚,女儿追问谭迺核,但她总是以诊所病人多作借口。

“不想告诉家里人,是因为怕他们担心。女儿说我年纪大了,不要操这么多心了。”谭迺核说。

谭迺核也没告知社区,直到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下户,才知道是谭医生每天在帮忙照料卢玉珍。

在谭迺核的感召下,瑶族党员盘丽珍、满族居民那淑珍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一直照顾卢玉珍老人,直到她去世。此后,谭迺核又主动去照顾患病越来越重的梁玉斌。

“大家是邻居,你助我,我助你,民族才能大团结。我是闲不住的人,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我还有精力,还有能力为大家做点事。”谭医生说。

大龙潭社区党委借助谭医生的事迹,开设了“学习身边好人好事”百姓宣讲课,向更多的人宣传民族团结的互助精神。

就这样,大龙潭社区居民们你一笔,我一笔,绘出了一簇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目前大龙潭社区已经组建了一支13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有力推动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各族兄妹齐奋发

作为曾经的柳州国有企业集中区,龙潭路两侧遍布工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企业大多已不再生产,留下了旧厂房,旧职工住宅区。当年朝气蓬勃的青年职工们,今天也逐渐成为退休老人。

1978年,瑶族阿姨陈伟雁与龙潭路开关厂工人周海坤结婚。小两口工作努力,日子过得平淡幸福。1993年,因为工厂效益不好,周海坤所在的车间整体关闭,48岁的他成了厂里第一批下岗工人。

当时家里孩子刚上初中,一下子没工作没收入,周海坤感觉天都要塌了。他想不通,自己工作一直都很努力,还是厂里的先进,为什么让他下岗?

“那时他总说不想活的话,我很担心,和他谈了整整3天。”陈阿姨说。

在陈阿姨的耐心开导下,周海坤先后做过司机和厨师。陈阿姨退休后,和周海坤一起到一家餐厅工作了6年。利用这6年积攒下的钱,陈阿姨来到大龙潭社区买了套房子,从此,夫妻俩开启了社区养老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周国在一次车祸中受伤致残,给这个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家庭又蒙上一层阴影。周国是独生子女,致残后按政策能享受到补助,但他坚持不领这个补助。

“孩子说不要,可以自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补助留给更需要的人。”陈阿姨说。

自强、奋斗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如今周国与朋友合作开了家工程公司,经营越来越好,收入水涨船高。陈阿姨告诉记者,现在退休生活很幸福,每天和老伴儿到公园晨练,然后到市场买点菜,回去陪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路走过来真不容易,多亏了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让我们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生活。”陈阿姨说。

社区各族群众在为美好生活奋斗着,社区党委书记韦庆珍和同事们也没闲着,为把社区建设得更美好而辛勤忙碌着。

橡胶厂宿舍区是一个“三无”老小区。原来的小区道路破烂,垃圾堆积,水电、燃气线路老化。为了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社区多次召集居民代表召开“民情唱谈会”,对小区管理共同出谋划策。

如今,通过实施惠民工程,小区硬化了道路,建设了停车棚,清理了陈年垃圾,装上了监控设备,老化线路实现了改造,小区环境卫生及治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区干部真不容易啊,利用休息时间帮我们清理垃圾。仅一户一表改造,就组织大家开会讨论了不下20次。”橡胶厂退休工人、大龙潭社区原支部书记梁以柱说。

梁以柱告诉记者,社区为大家办了许多实事。以前小区有100多户老房子是没有厕所的,住户要去公共厕所。但公厕管路堵塞,污物横流,臭气熏天,难以下脚。在社区的协调努力下,对厕所进行了疏通改造,如今的公厕干净卫生,大家心情都很舒畅。

“他们真辛苦”“他们经常下户的”“什么工作他们都做”……蹲点采访中,记者听到很多群众发自内心对社区干部的点赞。一辆电动自行车,是韦庆珍走街串巷解决各种大小事的好帮手。她和同事们用自己的努力,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社区,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改革发展顺民心

改革发展,是国家前行的动力,也改变着大龙潭这个小小的社区。

“我们以社区民族工作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促进和谐为目的,建机制,搭平台,创特色,聚人心,扎实抓牢民族工作的各项基础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韦庆珍说。

记者了解到,大龙潭社区制定了《外来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制度》《民族工作服务站联络员制度》等,定期召开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会议,分析总结当前辖区内民族工作情况。依托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将民族团结工作明确到人,健全民族团结工作网络体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针对社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居民多,大家爱打油茶、唱山歌的特点,大龙潭社区改革创新民族工作方法,以油茶、山歌等为纽带,密切与各民族的联系,激发居民共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

“油茶虽小,却浓缩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如果我们为来办事的居民也准备一碗油茶,一定会受到群众欢迎。”韦庆珍说。有了这个想法后,社区便专门购买了一套打油茶用的器具,几名工作人员向居民请教,学会了打油茶的工序。

这些年,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大龙潭社区都组织“油茶会”,邀请辖区居民一道品味民俗,拉家常,增进各族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遇到大型宣传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准备好一碗碗油茶,活跃现场气氛,拉近邻里距离。

除了打油茶,社区工作人员还学会了唱山歌。以歌为媒,山歌成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少数民族群众沟通的最好载体。

除了宣传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山歌也被灵活用于调解邻里矛盾。

“要把邻居当朋友/团结和谐莫记仇/通常先跟社区讲/莫让怨火烧心头。”这首山歌是社区工作人员为调解一个邻里纷争而作。

一次,社区有网民发帖投诉邻居养斗鸡,说斗鸡不分昼夜地叫,严重影响家人休息,恳请社区帮忙调解。社区工作人员便发了上述山歌进行调解。网友们看到后纷纷创作山歌跟帖响应。

像这样的社区山歌调解案例,数不胜数。山歌具有亲和、俏皮的俚俗智慧,有了网络歌圩的民生“和”唱,如今再化解邻里矛盾、子女教育、赡养纠纷等难题,调解员们都觉得简单了许多。

此外,社区还以“民情唱谈会”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社区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深入到各个小区、楼栋、市场等居民聚集的地方,开展“民情唱谈会”,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近年来,社区共收集民情民意近300条,社区及时通过“惠民工程”为居民解决难题,小区的公用基础设施得到修缮,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社区少数民族民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社区投入资金10万元建成少数民族服饰创业培训基地,通过引入合作企业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服饰加工技能培训的方式,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近年来,社区共帮助72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再就业;为65户共计317名少数民族居民申请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为269名少数民族居民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及自主创业培训;帮助3名外来务工人员领取到工资报酬,维护正当权益;为7名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小额贷款13万多元;免费为43名困难少数民族居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医保;探望高龄、重病少数民族退休职工161人次;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党员84人次;为91名少数民族子女减免了学杂费。

龙潭湖畔欢乐多

4月17日下午,大龙潭社区的童悦幼儿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面点制作比赛正在举行。各族群众制作传统面点,让幼儿园小朋友们投票评出名次。

“太开心了,大家在一起做面点,好像回到了童年。这样的活动很好,促进了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居民黄爱忠说。

“社区居民很多是少数民族,喜欢唱山歌。现在有了活动场地,也有了活动经费,居民是想唱就唱,天天唱,时时唱。”居民梁以柱说。

近年来,大龙潭社区以文化促民族团结,策划了各类民族活动,从思想上、文化上、活动上丰富辖区各族居民的生活,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互尊互爱的友好氛围。

营造氛围。社区道路的路灯底座是铜鼓造型的,闲置的小区外墙打造成了社区文化长廊,制作了民族团结宣传专栏。在长廊内布置有少数民族服饰、习俗、特殊节日的相关宣传图片,营造了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搞起活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龙潭公园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国家4A风景区,这里建有壮、苗、瑶、侗等各民族村寨和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社区按照“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成果”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完善民族工作“共驻共建”机制。龙潭公园专业的民族表演团队与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心雨民族艺术团”通力合作,开展各类民族演出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氛围,拓宽了民族团结工作的影响范围。

“我们公园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有各族村寨,民族歌舞、乐器、服饰、菜肴、工艺品等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品牌,社区居民来了可以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龙潭公园管理处书记桂春芳说。

“我们社区有龙潭公园这么大、这么美一个‘活动中心’,简直是太幸福了。生活水平提升了,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需求。社区在公园开展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真的让大家感受到党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壮族老党员廖素莲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国家繁荣富强,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大龙潭社区各族群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团结,他们奋斗,他们歌唱,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里。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