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
构建经天纬地信息网络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十四所研制的YLC—18“狐獴”雷达是一款性能出众的低空补盲雷达,也是我国现役最先进的警戒雷达之一。 (资料图片)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十四所)所长胡明春眼里,雷达工业是他实现成长、圆梦青春的舞台。在十四所,他与团队一起构建了一片经天纬地的信息网络。

为研制某型重点雷达天线,胡明春开发了首款相控阵天线自动测试系统,在微波暗室完成相关测试的日子令他记忆犹新。“当时设备很落后,我在8086PC机上用FORTRAN语言编制和调试,冰冷的冬天,机房内仅有的一台电脑伴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最终,他将半年多的测试时间缩短到一个多月,而且产品的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

作为一名国防科学技术研究者和管理者,胡明春常说自己肩负着3个重要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发展潮流,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争提供坚实基础。而这样的使命,蕴于每天的工作之中。

这些年,胡明春带领团队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还有多个世界“领先”。我国第一部机载预警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雷达、第一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正是这些科技创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预警探测装备水平的跨越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荣获“工程重大贡献奖”“重大贡献奖个人奖”,成功保障了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发射,高精度空天探测助力航天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仅靠个体力量很难完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研发,必须相互协同,知识共享。而团队作战,拥有大局观,一直是十四所的传统。”胡明春说,一个团队里,要有顶尖科学家,还要有普通技术人员,需要把规划设计变成实际蓝图,画出图纸,再变成产品……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几百人,没有协同配合根本完成不了。

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雷达技术,军用需要,民用也需要。胡明春认为,在军用转民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要做到最自然地过渡。同时,要保持竞争优势,技术产品更快更好,要领先一代,拉出“代差”。

如今,这样的思路正在民用领域实践着。“对于用户来说,我们不是卖一个设备给他,而是给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帮他解决实际问题。”胡明春举了个例子,原有气象雷达只用来探测指标,“而老百姓关心的是天气预报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帮助,再细一点就是关心天气是否会影响交通出行,或及时添减衣物。”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产品,再到关注应用,科研人员的思路需要不断转变。

成功签订福州地铁2号线PPP项目;承担哈尔滨2号线总承包任务,哈尔滨3号线全自主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上线运营;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首次实现长周期预报……如今,十四所的民品产业也正在积聚新动能。

对宇宙空间的仰望,激发了潜藏于心的无限遐想;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丰富了安全与活力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胡明春为十四所未来发展又勾勒出新蓝图:要打造成为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电子信息集团。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