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点变化都是动人的歌
魏永刚
夜幕下的江华火车站铜鼓广场。出车站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作为瑶族标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 杨丁香摄(中经视觉)
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的移民小区。
本报记者 魏永刚摄

走进瑶族群众生活的大山,我们不仅被青山绿水所吸引,更为山里的变化所感动。山在变,水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变。深刻变革的背后,蕴含着瑶族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望,也体现着瑶族群众不懈的努力。看着这里几十年的变迁,我们由衷地感到,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是动人的歌。

民族地区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国家前进的节拍。我们从这里的山水间感受到的正是国家发展的成就。

就江华瑶族自治县来说,这里最大的变化是交通条件的历史性改善。山是瑶族群众生活在这里的屏障,也是他们走向外界的阻隔。这些年,这重重叠叠的大山里,通了高速公路,有了火车的轰鸣。也正因为有了路,通了火车,江华才真正“走”出大山,融入更广阔的经济圈;水让山间的地块成为稻田,培养了瑶族人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山里人,但年复一年的洪灾也威胁着人们。正是有了水库的扩容建设,江华才告别了洪水灾害,从此,水成为造福一方的宝贵资源。

这些变化都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带来的直接结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常落实在一个个重点工程上,随着发展的需要,在广袤的大地上布局。这些重点工程的完成,直接给各个地方带来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在瑶族的大山里,品味每一个变化的背后,我们都能直观地感受到重点工程的效力。

散居是少数民族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国西南部大山里,沟壑之间,人们三户两户地散居在山腰或河谷。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和习惯,是由历史原因或自然原因形成的。如今,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告别了大山,靠着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等政策,“一步越千年”,走出大山,纷纷聚集到新建的移民小区,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过去靠伐木砍树为生的人们,如今来到现代化小镇,住进楼房,走进工厂,成为挣工资的工人;过去要走好多里山路才能见到的乡亲,现在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甚至成为楼上楼下的邻居,相互关照……生活变化了,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瑶山巨变的动力来自一项项社会政策的作用。

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让民族地区赶上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这些地方发展的任务重、责任大。但是,如何发展则需要有新的回答。选择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立县,是少数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方向。江华正是靠着转型发展,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还将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加快转型,赶上全国的步伐。

重视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正在成为许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选择。江华县把生态立县放到了首位。这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思想自觉。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条件,那么,这些地方生态立县的举措则体现出一种转型发展的自觉努力。我们相信,民族地区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将谱写出一曲曲绿色赞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