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记者一年不知要去多少次。那片草原、那群滩羊、那些脱贫攻坚的故事,已经采访过多次、写过多遍。这次,记者再次走进这里蹲点采访。
在村里蹲点,一天天过去了,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感触。
读懂盐池的一段艰辛。“这里的草原真美,可你知道守在沙漠边儿上的一个贫困县搞生态建设,有多么艰辛?”昔日黄沙蔽日,今日水草丰美。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第一,对家家养羊的盐池来说,当年实施封山禁牧谈何容易!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但是基层群众的利益怎样保障?第二,防沙不易治沙更难。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种活一棵树好比养大一个孩子,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第三,资金投入难。“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3.2亿元用于生态建设。这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讲,需要巨大的决心和气魄!
揭开“羊尾巴”的秘密。盐池是宁夏首个精准扶贫摘帽县,这得益于滩羊这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然而此次蹲村我却发现一个秘密:宁夏最难做大的产业竟然就是这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为什么?滩羊有名不假,滩羊肉好吃是真,然而盐池农户并不愿意养滩羊。因为重量达七八斤的滩羊尾巴不受商贩欢迎,要减掉羊尾巴的重量才肯收购滩羊,这样一下子就“吃”掉了农户三分之一的收益。如何做大滩羊产业?怎样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没有捷径,只能打响品牌、抬高收购价。近些年,盐池县做了一系列“功课”,商标注册、数字化溯源管理、“五星级”标准化饲养、立体式销售网络……脱贫靠产业支撑,如今盐池滩羊产业的发展规模就是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付出的结果。
感慨模范人物的家国情怀。见到党的十八大代表、治沙女英雄白春兰,我问:对付出那么多后悔不?白春兰瞪大眼睛:“为什么要后悔,怎么会后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十九大代表、金融扶贫模范人物、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告诉我他对未来的思考:“将来农村谁种地?谁养羊?谁当村党支部书记领着群众一起干?能否创建一种机制让优秀的人留下来……”我被他们的情怀和担当感动。
半个月的蹲村采访结束了,未知的补齐,熟知的嚼透。草原之绿,羊群之肥,农民日子之美……盐池的“蝶变”是宁夏天翻地覆变化的缩影,每天的新变化,记者不仅听到、看到,更深刻地用心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