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基石。在新时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要求。应按照国家战略的调整和需要,精准进行基础设施布局。同时,进一步弥补创新引导和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短板,着重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相关工作,一直以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领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6个,总投资5420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高技术等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待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近期举行的“经济每月谈”上,专家们表示,要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建设更高质量基础设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表示,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基石。在新时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要求。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其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我国需要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各类资源配置的能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张永军认为,未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要从过去的规模扩张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的阶段转变,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舒适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认为,交通运输在稳定投资和稳增长、发展产业和培育增长动能、营造环境和调结构、优化空间和聚集要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领域既有很好的政府引导,又有成熟的市场参与,具有政府和市场双重操作性。”汪鸣认为,未来,我国现代化交通依然要先行,而且更要发挥好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哪?”汪鸣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针对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等需求,精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汪鸣看来,所谓精准就是按照原材料、市场需求、产品生产、在哪些区域有可能形成经济走廊来打通大通道,使得通道上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物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城市需要与周边地区在人员往来、消费体系构建、生产合理布局上形成一种紧密关系,这种紧密关系势必要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我们就按照都市圈特点,按照城市群产业合作关系,精准地进行交通布局,再与跨区域的大通道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交通的发展,为要素的高效低成本的流动提供精准服务。”汪鸣说。
因此,汪鸣认为,按照国家战略的调整和需要,精准进行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本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对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表示,我国已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能源系统,同时在土建、设备整体建设等方面具有质量高、工期短、成本低等优势。
韩文科认为,虽然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人均用电、用油用气设施、新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便利化设施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目前,以绿色低碳为主的能源发展全球性构架已形成,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通过转型,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系统。
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以污水管网为例,住建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表示,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量最大的国家,但因为管网质量差,雨水、河水、地下水等进入管网,导致污水不断被稀释,污水处理效率下降。因此,排水管网要提质,污水处理才能增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何霞认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各个行业进行了全面推动,带来了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对新一代基础设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需求。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技术,很难做到真正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业态。
何霞表示,通讯基础设施具有投资量大、通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形态,投资来源也应是多渠道的。此外,还要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数字互通、产业互融及监管协同,加强对平台数据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充分调动投资积极性
张永军认为,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布局、收益平衡性,以及创新引导和协调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挑战和提升空间。下一步,要突破瓶颈,弥补短板,形成更加合理的体系。在这方面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重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此外,要有效强化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形成更加合理的城乡和区域布局。
“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能力要有明显提升。”张永军认为,要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过去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更多依靠国家投资、政府投资,未来要引进民营资金更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水平。
汪鸣认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是都市圈涉及的是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卫星城市,有可能是同一个行政区的,也有可能是不同行政区,这就需要打破区域界限,按照都市圈的要求进行投融资。
“还需要解决投融资收益越来越差、一次性资金投入比例增加的问题,需要解决项目资金投入能力减弱的问题,解决在用地用海和环境等要求更加严格的情况下,怎样更集约地使用土地的问题。”汪鸣说。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表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因此目前我国的治水方针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针对这样的水资源形势,如何提高水利基础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因为政府财力有限,加之市场机制融资不够,目前对水资源的投资还比较欠缺。”高俊才认为,要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市场“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根子上要从水价、水权上来解决,为市场主体进入水利建设领域创造条件。只有两手发力,才能更多地增加水利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