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制活 产业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图① 在福建石狮蚶江镇石湖港区,大型机械在为货轮装货。 (新华社发)

图② 厦门集美大桥景观。 (资料图片)

图③ 民营经济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图为在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展台局部。

(新华社发)

图④ 8月17日,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9赛季中国赛区厦门公开赛在福建厦门开赛。本次比赛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对选手们的编程能力、创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东风摄(中经视觉)

编者按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由于重重高山的阻隔,曾是中国交通最为闭塞的地区之一,地少人多,经济总量小,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无数人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去海外开疆拓土,如今仅有3940多万人的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高达158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省份,福建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八闽大地正在向“高素质、高颜值”的目标奋勇前进。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福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1984年,福建率先在全国发起“松绑放权”国企改革,此后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脱贫攻坚、“马上就办”“三医联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生态文明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多项改革都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推动改革开放的一大举措。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国际先进规则,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

为加强功能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金融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培育了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厦门航空维修基地是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产值约占同业国内25%、全球2.5%。平潭两岸影视基地已吸引81家两岸知名影视企业入驻。同时融资租赁企业已有1400多家,开展租赁业务600多亿元。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为促进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落户自贸试验区。基地目前有物联网核心企业156家,上市公司1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在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示范层等主要环节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2019年上半年物联网相关产值实现310亿元。

创新发展关键在制度创新。为彰显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福建省自贸试验区已推出37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1项、对台81项。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共69项,其中福建省报送27项,占39%。福建省自贸试验区还加强招商引资管理,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累计新增外资企业3891家,其中台资企业2323家。福建省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新增外资、台资企业数的近一半。壳牌、亚马逊、ABB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区内落户。

沿海近台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一大亮点。2018年台湾50%食品、80%水果通过厦门口岸进入大陆。为进一步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实现金融业务便利化。福建省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试点,为台企台胞办理试点业务3.42亿美元;为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上线“台陆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11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吸引台企500多家、台胞2400多人入驻;为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对话,积极打造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福建省自贸试验区现已建成“海丝”商城等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商品展销平台。台闽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发运450列次、货值80亿元,并率先开行“丝路海运”,开通航线34条。

“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

福建依山面海,受浓厚的海洋文化影响,秉承爱拼敢赢的气质,从东汉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福建人漂洋过海闯荡世界谋生机、求发展,让福建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泉州曾是我国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州的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点和开洋地,漳州月港是明代前期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厦门成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1987年,随着开放意识的日益强烈,由厦门、泉州、漳州、龙岩4市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在厦门开幕,成为今天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最早发端,1997年,正式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200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如今,“投洽会”这把“金钥匙”已经成为中国唯一以促进投资为主的国际性投资促进盛会,也是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

30多年来,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近30万名境外客商参会,4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3300多家跨国公司参会或参展;3万多个项目在投洽会上签约,一大批中国企业从投洽会走向世界。

“投洽会”的丰硕成果,成为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印证。“投洽会”紧跟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作为福建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从“一站式了解中国”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从一个区域性投资促进活动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福建成为中央明确支持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中央“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布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编制实施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建设方案,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大力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以及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扩大国际朋友圈等标志性工程,推动了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

为此,今年的“投洽会”也将深入融合国家发展规划,深耕“一带一路”,紧密结合“五通”“五路”建设部署,紧扣全球投资新形势,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双向投资促进平台、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投资趋势研讨平台。

“丝路投资”将成为本届“投洽会”最鲜明的主题,并同期举办丝路投资大会。其中,展览展示突出“丝路”主题、论坛研讨聚焦“一带一路”、对接交流服务“丝路”投资合作,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下一步,福建省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着力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

民营经济挑大梁

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如今集群挺进的规模态势,民营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全省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70%的GDP、7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及80%的就业都是民营企业创造的。

民营经济为福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展呈现出5大特点:

增长快。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东部10省份首位,增速创4年新高。今年1月至6月,工业增加值增长8.6%,销售产值增长11.6%,出口交货值增长10%。

实力强。20家企业入选2018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均居全国第六位,54家民营企业入选全省百强企业。全省134家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有91家。产值超百亿元民营工业企业29家。18家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五位,130家企业(产品)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省单项冠军民营企业(产品)数量分别占全省入选企业的90%、81.5%。

重创新。201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9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拥有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占全省的78%和92%,获得的专利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7%,拥有的著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95%。

有活力。2018年全省实有市场主体380多万户,同比增长17.41%。其中,企业123.7万户,同比增长16.32%;私营企业114.1万户,同比增长17.55%,注册资金7.97万亿元,同比增长23.69%。

后劲足。2018年,福建省民间投资增长20.6%,增幅比2017年提高2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9%。2018年,全省新对接民企产业签约项目1372项,计划总投资6798亿元。全省民营企业完成“机器换工”约1.7万台套,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全省大中型民营企业中约有70%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增值服务,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剥离设立生产性服务机构等方式实施主辅分离。

立体交通写巨变

连绵不绝的大山闭塞着交通,曾严重制约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闽江源头,既是山区、老区和原中央苏区,又是闽、赣、浙三省交界处,其交通战略意义不言而喻。70年过去了,闽北人民绘就了闽北交通巨变的壮丽画卷。“五十年代支前路、六十年代沙土路、七十年代渣油路、八十年代沥青路、九十年代水泥路、二十一世纪白改黑。”这是南平公路变化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前,闽北全境勉强能通车的公路仅574公里。2008年,浦南高速全线通车;2010年,武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顺邵高速建成通车。其实到去年年底,南平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就达到1491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位居全省第一。随着闽北交通环境持续改善,南平市生态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打通内陆省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鹰厦铁路北起江西省鹰潭市,南至福建省厦门市,全长694公里,在南平境内长190公里,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全线开通。鹰厦铁路的开通不仅便于闽西北森林资源开发,还沟通了闽东、闽中、闽南经济。

2015年6月28日,贯穿闽北全境的合福高铁正式通车,南平在福建省内率先进入“高铁时代”,为闽北绿色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随着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南平与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地形成了“3小时城市圈”,与国内80%的大中城市形成了“7小时城市圈”。目前,全市4个高铁站点日均发送旅客近2万人次,高峰时可达3.6万人次。

此外,南平港的复兴、武夷山机场的发展,更是打开了南平市发展的“水、陆、空”大门。2013年武夷山机场进行扩建和改造后,机场候机楼的总体保障能力由原来设计年吞吐量42万人次提升到125万人次。

闽北交通面貌的巨变是福建省交通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福建省仅高速公路总里程就达5155公里,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公交;铁路出省通道达到7条,铁路运营里程达3509公里,铁路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29.69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亿吨,增长了1890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