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是观察广东乃至全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窗口。实验区的获批,意味着广东省要下放一批有含金量的关键事权,东莞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为广东和全国的制造业改革探路,同时也将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要求东莞探索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全面激活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打造新时代广东改革品牌。
突破制造业发展瓶颈
“建设实验区是东莞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战役,必须强化攻坚意识,真正‘杀出一条血路’。”在23日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动员部署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了国家、省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攻克了发展中的诸多难题。目前,东莞制造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位居广东省第一;东莞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华为、OPPO、vivo去年出货量达3.35亿台,占全球出货量的23.8%。
然而,40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下诸多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产业发展的空间瓶颈。“东莞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极限,达到49.4%。土地空间的利用和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东莞市市长肖亚非说。
不过,随着东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推进,越来越多优质大项目期待落户东莞,若不加紧调整土地利用模式,释放土地空间,就无法承载这些项目。除此之外,产业支撑单一、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也都是东莞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
“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和匹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面的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梁维东说,实验区建设为东莞系统性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提供了重大机遇。经济日报记者注意到,实验区批复文件中特别强调要突出政策供给,对广东省属权限事项能放尽放、应放尽放,下放一批土地、规划、投资管理、监管等有含金量的权限;同时,允许直接复制其他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已获下放的权限,发挥叠加效应;甚至对属于中央的事权,也将积极争取中央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聚焦四大实验区改革
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批准了广州开发区、佛山顺德区、东莞市和佛山南海区等4个改革创新实验区。广东省对东莞的期待是要在制造业要素供给方面改出特色、形成示范,实施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走出与其他实验区不一样的新路子。
梁维东介绍,东莞实验区建设将从拓空间、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等4个方面着力,探索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拓空间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能。东莞将加快破解涉及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共享、镇村发展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如探索土地收储、流转、闲置用地盘活、低效土地回收、土地合作开发、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历史违建分类处理等方面的新机制新模式;又如通过优化市、镇、村多层次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土地物业收储市场价格和补偿新体系,激发各级“拓空间”的积极性。
二是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东莞将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比如,优化创新平台载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营机制;探索建立制造业专业和技能型人才评价、引进、培育机制,以柔性引进的方式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等。
三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为投资“松绑”。东莞将从发现投资、动员投资到让投资顺畅落地,从服务到政策,从工作机制到综合营商环境,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形成吸引投资新的竞争优势。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将建立全流程系统化的招商工作机制,把握中美经贸摩擦导致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刻变化,建立跨部门会商谋划机制,以前瞻性思维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环节的企业。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等问题,东莞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将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业集群培育成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高质量制造业体系。特别是要争取建设5G综合试验网(区),加快打造“5G+智能终端”“5G+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配合深圳示范区建设
当前,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成为广东全省上下的共识。毗邻深圳的东莞,长期以来与深圳有着紧密的产业合作。东莞提出,要充分把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带来的机遇,以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积极主动谋划,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东莞与深圳的合作。
“高质量发展高地”是深圳新的战略定位之一,记者注意到,在东莞对实验区建设的一系列谋划中,加强莞深之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重要内容。比如,东莞提出将把握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在基础设施、科学装置、科技人才、科技资源、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机制。此外,在谋划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东莞将谋划打造莞深合作平台,探索两地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实现“深圳研发+东莞智造”。
接下来,东莞在建设实验区过程中,将密切关注、学习借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经验做法,推动与深圳更加紧密的交流合作。对于可以在大湾区框架下直接复制使用的经验做法,将率先借鉴。
同时,东莞还将加快建立与深圳的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拓展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谋划一批具体项目并推动落地。未来,莞深间的合作之门将打得更开,将更多从市民、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加强合作互补,打通更多跨市通道,让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更加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