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己平 董碧娟
吉林通用机械公司流水线上的手臂机器人拿取零部件。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吉林长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一厂总装三车间内,职工在进行车辆装配作业。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查干湖大力保护生态,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新路。
本报记者 董碧娟摄

编者按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吉林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众多“第一”。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吉林努力成为新的排头兵。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吉林产业转型升级捷报频传,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亮点纷呈,开放发展更进一步,正在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向“高精尖新”跃进,吉林正在成为创新乐土、产业高地、生态宝地,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

汽车城撑起一片天

8月19日,一汽—大众在长春市农安县投资17亿元建设的汽车试验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这家每年创造300多亿元利润的中德合资企业,继去年新建成奥迪Q工厂后,再一次发力。一汽—大众系列车型,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向前疾驰。

中国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与领跑者。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隆重举行,一汽人在茫茫荒野上夯实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根基桩,也为自己注入了“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基因。曾经,第一代红旗研发者在“乘‘东风’,展红旗”的群情振奋之下,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红旗轿车。此后,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一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夯实基础,开发出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旗世纪星中高级轿车,迎来了中国轿车崛起的收获季节;中国一汽潜心研制红旗检阅车、红旗礼宾车,用完全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级轿车为祖国献礼。

一汽实现了“中国制造”从弱到强。轿车系列,新一代红旗研发者以L5、H7、H5等产品续写经典,取得了三项实质性技术创新成果和一项集成创新成果;研制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放J3、J4产品,开启中重型卡车时代;J5奥威重卡的顺利下线,完成了一汽向重型卡车结构调整的完美过渡;历经6年完成解放J6自主开发,攻克重型卡车技术难关,问鼎国际领先水平;以解放J7下线开启智能制造新传奇……因为一汽,长春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从新中国第一辆轿车诞生,长春就被誉为“汽车城”。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长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长春市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轿股、一汽解放、一汽丰越、一汽红旗、一汽客车等整车企业6户、专用汽车企业13户。自德国大众进入长春以来,日本丰田、马自达等相继进入长春合资建厂或合作发展。2018年,长春属地整车产销量分别实现276.8万辆和279.6万辆,完成汽车工业总产值6097.6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伴随新能源汽车风起云涌,2018年,长春市本地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675辆和6746辆;新开发的纯电动商务物流车已批量投放市场。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吉林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动态模拟试验室在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多科研成果;长春市已有汽车企业技术中心42户,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户,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启明信息汽车电子工程技术中心在车载、车控研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德国大陆汽车电子公司电子技术中心在车控技术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长春市汽车产业稳步发展,已形成了汽车开发区、朝阳汽车工业园区等以汽车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打造了一汽动力总成园、富奥工业园、吉通工业园、轴齿工业园、一汽研发园、北方汽贸城、汽车文化园等一批特色汽车产业园区。

现代农业保障大粮仓

7月下旬,吉林大地满目翠绿,农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记者来到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水稻监测中心,映入眼帘的大屏幕上分屏实时显示多处稻田监控图像。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水稻长势,光东村积极发展智慧农业。2017年,光东村水田地中设置田间自动气象、虫害监测仪,将全村171公顷水田纳入质检系统,24小时全方位监控水稻生长环境,包括气象指标、土壤指标、水温和pH酸碱度等。”

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由此成为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玉米和水稻是吉林省两大主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吉林粮食总产量实现726.6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吉林大米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特别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二位,因此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省长景俊海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吉林省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为此,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持续发力。其中,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万亩,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广绿色提质增效新技术新模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力争突破1000万亩等。

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中吉林省占7个,为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粮食大县也在调整种植结构。

记者走进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高家村村民康国军的蔬菜大棚。“我有5个大棚,主要种豆角、茄子。种植的蔬菜无公害、味道好、不愁卖,一年下来纯收入12万元左右。”康国军告诉记者。如今,全县棚膜经济迅猛发展,棚室总面积达到31000亩,省级标准化棚膜园区达到26个,高标准农田165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2%。

梨树县和光东村绿色、创新的农业实践折射出吉林绿色粮仓新风貌。近年来,吉林大力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加快发展设施园艺和人参、食用菌、杂粮杂豆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已经创建认定抚松人参、汪清黑木耳、洮南绿豆3个国家级特优区,通化蓝莓、黄松甸黑木耳等10个省级特优区,特色主导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5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30家,每年建设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如今,吉林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都要经过加工转化。

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吉林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领作用,重点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主导模式,规模经营持续扩大。目前,吉林家庭农场已发展到2.7万个,比2015年增长近1倍。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9万个,比2015年增长42.5%。

长吉图开发开放展新姿

停运9年的中俄珲马铁路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长满欧”国际货运班列业务量爆发式增长;长春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量进入全国前五名……近年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不断涌现。

长吉图是我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主要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长吉图战略实施作为吉林省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吉林省发改委长吉图规划协调处处长程宪华告诉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吉图加速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和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向东不断加强与俄韩日等国的务实合作;向南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西开放拓展了与中亚、欧洲经贸合作的空间;向北努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支撑区。”程宪华说,长吉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长春为开放引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陆海联动的开放空间格局。

“国家先后在长吉图区域批准设立了珲春出口加工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珲春综合保税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长春新区、吉林保税物流中心等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平台,培育建设了中新吉林食品区、中俄科技园、中白产业园、中德工业园等国别产业合作园区,提升了长吉图先导区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程宪华介绍。

对外经贸合作也更加密切。2017年9月份,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吉林举行,展会吸引了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近万名,对外贸易成交额达8.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

长吉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不断先行先试。比如,率先在珲春开展“出境加工复进境”业务,实施珲春市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鼓励境内银行机构、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跨境电子支付业务。在对外经贸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将电子口岸、国际货运代理、自动进口许可证等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全省口岸实现了口岸货运检查“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在内陆开放高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按照“应放尽放、应接尽接”的原则,长春市把2000多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长春新区。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构建了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制定落实了25条海关政策和进口商品检验检疫转检直通政策。

下一步,吉林将通过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交通物流枢纽,推进边(跨)境合作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推动东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查干湖保护与发展并进

7月下旬,吉林查干湖。

一叶叶竹筏划过,涟漪拨动了白云在水中的倒影。清风徐来,筏子上的游客们举目眺望,沉浸在无边的美景中。

49岁的赵中晓是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索恩图村村民,已经在查干湖上撑了10多年的船。“早先都是手划,晚上回到家胳膊酸痛得都放不下,现在船都改成电动的了,我们只用桨调整方向,轻松很多。以前干一天只赚几十块钱,现在一天下来能拿到180多元。”赵中晓告诉记者。

曾经,赵中晓的同村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就靠捕鱼和种地为生。随着查干湖生态旅游开发越做越好,村里人不再背井离乡去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撑船、卖东西、做服务员……离家近了,收入多了,日子过得更舒心。

赵中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现在靠撑船一个夏天就有2万元到3万元的收入,到了捕鱼季又去渔场打工,加起来一年大概六七万元收入。我媳妇在附近的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一个月2700元工资。全家一年下来能有10万多元收入。”

“我们村有100多本地户,基本都像我们一样在附近打工。这里游客越多,我们的收入越高。”赵中晓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收入增多离不开查干湖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协调并进。

查干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在沿湖可视范围内实现4866公顷土地还林、还湿、还草,重点开展中草药、梅花、林果和水生植物种植。届时,将减少查干湖周边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四分之三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13吨,化肥使用量2737吨,有效促进查干湖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逐步实施查干湖湿地恢复、查干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移民等工程。”

在大力度保护生态的同时,查干湖的旅游开发也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塔虎城大辽文化苑项目、莲花水世界项目、水世界综合体项目、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项目、演艺中心项目都在加速实施或酝酿。

“我们会继续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在原4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交通、游览、安全、卫生、邮电、购物、综合管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景观质量十个方面,提升景区形象,创建查干湖5A旅游景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放大 缩小 默认